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寻访影响中国的江苏文物古迹”之大字之祖

发布时间:2016-05-20 13:2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为进一步推动江苏省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并为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镇江市网信办、金山网联合策划推出了“影响中国的江苏文物古迹”大型寻访系列活动,由金山网组织网友,以寻访镇江为主,走进江苏各地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著名文物古迹,通过参观、邀请文物专家开展讲座等形式,寻访文物古迹背后的文化与故事;组织网友在论坛发布图文贴,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江苏,让更多人了解江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本“影响中国的江苏文物古迹”大型主题系列寻访活动为江苏省第四届网络文化季系列活动之一。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网友热爱家乡、热爱江苏、热爱祖国,关注文物古迹、保护文物古迹的热情。

 

“寻访影响中国的江苏文物古迹”之大字之祖

    金山网讯 5月20日,金山网组织镇江文保志愿者、网友、拍客一行40多人来到了享有“江中浮玉”美称的焦山,寻访“影响中国的江苏文物古迹”系列活动之“大字之祖”及曾在中外产生影响的焦山古炮台。这里是此次系列寻访活动继“阅读遗存”之旅、“梁祝发源地”之旅的第三站。

    焦山,系“镇江三山”(另两个是金山和北固山)名胜之一,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其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其独特之处,是拥有闻名遐迩的全国第二大碑林、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其中,旷世奇碑“瘗鹤铭”自古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有人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它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人文个性的张扬。

    有人说,江南人柔情似水,最为温和,但温和不是懦弱,焦山古炮台彰显出镇江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血性的一面。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发动了扬子江侵略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时,在镇江遭到了副都统海龄率领的数千军民以焦山炮台为主阵地的英勇、惨烈抵抗,沉重打击了英军,震惊中外,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赞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漫步焦山碑林与摩崖石刻,寻访团一行感受到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的无穷雅趣,而在焦山古炮台,寻访团一行却又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记者 李斌)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雪糕摄

 
    5月20日,金山网组织镇江文保志愿者、网友、拍客一行30多人来到了享有“江中浮玉”美称的焦山,寻访“影响中国的江苏文物古迹”系列活动之“大字之祖”及曾在中外产生影响的焦山古炮台。

 
寻访团在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焦山碑林”参访。
 
 
 
 
    寻访团在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焦山碑林参访自古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
 

 
    寻访团参访江苏省文保单位,曾震惊中外,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的焦山古炮台。(作者 陈鼎蔚

    寻访团参访江苏省文保单位,曾震惊中外,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的焦山古炮台。

 

    相关文物古迹简介:

 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摩崖石刻与碑林陈列组成。碑林陈列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宝墨亭,开启了焦山收藏碑刻的先河,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明代扩建为宝墨轩,自清以来,蜚声江左,但屡遭毁坏。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环堵萧然。1960年镇江市政府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征集四乡刻石,建立焦山碑林。1988年进行维修,2002年投资400万,对焦山碑林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工程。现占地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现存碑刻近500通,其中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的碑刻各200余通,其他方面的碑刻约50余通。各类书体具备,均出自名家手笔。史料碑刻类以《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为最早,立于唐仪凤二年 (677)。书法艺术类以《瘗鹤铭》最为著称。在书法艺术类石刻中,除《瘗鹤铭》外,尚有宋黄庭坚书,米芾临王羲之兰亭序禊帖,明嘉靖四十年(1561)翻刻元赵孟頫画苏东坡像及《前赤壁赋》小楷等。其他有:魏法师碑、乾隆御碑、兰亭集序、米芾临《兰亭序帖》、“椒山”横额与《三游焦山》七绝诗、宋代《禹迹图》石刻、澄鉴堂石刻、黄庭坚《蓄狸说》、秦碣石门刻石等等。

 
焦山碑林。(作者 陈鼎蔚)

 
 

 焦山摩岩石刻:

 焦山摩岩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镇江焦山西麓沿江一线,崖壁满刻南朝以后历代游人的诗文、题字、留名,现已查清的有200处。著名的除《瘗鹤铭》外,有宋米芾的“仲宣、法芝、米芾元祐辛未孟夏观山樵书”。陆游的“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廿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等题刻。

 

 《瘗鹤铭》

 焦山摩崖石刻与碑林中以《瘗鹤铭》最为著称。署名“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无纪年及作者。其书法字体结构,有草书圆劲之势,有汉隶瘦制之笔,又有篆书的筋脉,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为中外历代文人所赞叹,享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的盛誉。自宋代即有东晋王羲之说,南朝陶弘景说,多数学者认为《瘗鹤铭》的书法代表了南朝楷书的风格,历来对其评价甚高,是探讨南朝书法的一件重要作品。

    《瘗鹤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瘗鹤岩下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清代康熙52年(1713),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但仍残缺很多。2008年10月8日,《瘗鹤铭》残石打捞考古开工。此次出水的1000多块山体落石中,经过清洗、拓片、辨识、鉴定,发现其中453号石、587号石、546号石、977号石上疑似为“方”“鹤”“化”“之遽”等残字。经与前人考定著录的《瘗鹤铭》铭文对照,能够初步认定587号、546号、977号石块上“鹤”“化”“之遽”等4个字内容相吻合,字形大小、文字式样、笔画形态都已经具备了东晋六朝由隶至楷的书写特性,也与《瘗鹤铭》书风相一致。

   《瘗鹤铭》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如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苏东坡评价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明代王世祯说:“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

《瘗鹤铭》残石。(作者 陈鼎蔚

    焦山古炮台:

    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原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汝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金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地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热烈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焦山古炮台遗址

 
焦山古炮台遗址内部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陈洁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