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镇江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6-04-25 09:3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和《省政府关于全面构建“畅游江苏”体系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85号),科学指导和推动我市旅游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根据《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环境背景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旅游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旅游产业功能有效释放,产业地位持续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了《镇江市关于全面构建“畅游镇江”体系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等政策文件。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整合金山、焦山、北固山、金山湖以及南山等旅游资源,2014年5月成立镇江市文化旅游产业集团,2015年8月成立三山南山管委会、镇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我市是我省继南京之后第二个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地级市。全市旅游发展合力基本形成,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旅游产业效应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旅游业转型明显加速,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不断深化,旅游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业效应有效提高。201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8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1.23亿元,居全省第五位,旅游业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促进就业创业和惠民利民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3.旅游项目建设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共完成重点旅游项目投资近500亿元。市区“三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西津渡古街、长山文化产业园(含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世业洲省级旅游度假区、新区圌山温泉度假区、新区城市中央公园、丹阳水晶山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国眼镜城、天地石刻园、句容茅山5A级景区、茅山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茶博园、岩藤农场、扬中园博园、长江渔文化生态园、滨江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相继建成或提升,进一步丰富了我市的旅游产品,增强了我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远程号召力。

4.旅游市场推广成效显著

一是媒体宣传推广有力,在央视《朝闻天下》、《新闻三十分》、《今日说法》等栏目及全国400多台高铁列车持续播放我市旅游宣传片;在人民网、新浪网、中国旅游报、新华日报、《今日中国》、东方航空《银燕》等媒体宣传我市旅游形象;在主要客源地城市的机场、高铁、高速等设置旅游广告。二是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相继举办了长江国际音乐节、金山湖国际龙舟大奖赛、“春风又绿江南岸”镇江旅游节、江心洲野菜节(柑橘节、无花果节)、丹阳季子文化旅游节、扬中河豚美食节等活动,还承办了国家旅游局及省旅游局主办的系列旅游活动。三是营销手段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宣传促销,与携程网、驴妈妈等网站合作营销,我市在新华网、中国社科院等联合发布会上荣获“旅游网络形象奖”,被携程网评为年度全国“十大最佳自助游目的地”。四是旅游市场有效拓展,通过组团赴境外的港澳台、东南亚、北美、西欧等宣传促销,在境内的上海、浙江、四川、福建和新疆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召开海峡两岸(镇江)文化旅游交流会,积极推进区域联合促销和旅游交流合作,有效激发旅游市场需求,广泛拓展市场空间,客源市场保持了年增长14%。

5.智慧旅游发展令人瞩目

我市作为全国“智慧旅游”概念的率先提出者和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市旅游局荣获“中国智慧旅游最佳创新实践奖。”

江苏马上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成为国内智慧旅游第一股;“亚夫在线”农业电子商务项目落户我市,已优选300余家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企业加盟;“马上游镇江”被评定为省级智慧旅游优秀项目;镇江江心洲现代农业产业园“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荣获省级“旅游+互联网”模式创新优秀项目;旅游惠民一卡通运营一周年,共开通用户2万余人。

着力抓好智慧旅游项目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优化包括智慧旅游展示与体验中心、市旅游调度中心、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内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平台,推出智慧旅游门户网站、手机WAP网站、客情实时统计分析系统(升级版)、电子标签嘉宾证、二维码技术触摸屏、旅游版网络游戏、旅游电子地图等智慧旅游项目,建成镇江智慧旅游微信平台、微博平台、旅游商务网等。

6.旅游品牌质量有效提升

全市确定了“镇江,一个美得让您吃醋的地方”的旅游新品牌,旅游形象持续优化。我市被《半月谈》杂志评为“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丹阳被批准为首个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句容成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江苏省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镇江“三山”和句容茅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津渡、恒顺醋文化博物馆、中国米芾书法公园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业洲、茅山湖、水晶山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南山风景区成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句容戴庄村成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句容戴庄有机文化体验园、丹徒联创农业生态园、丹阳江苏超力生态园、扬中长江渔文化生态园等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3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6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家;国家森林公园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8家,省工业旅游示范点6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0家;星级饭店3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省星级旅行社30家。

7.旅游行业管理日益增强

一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完成《镇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镇江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丹阳创建(国家级)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试验区总体规划》、京口、润州、句容、扬中等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三山”、茅山、江心洲等景区、度假区系列旅游规划,基本形成全市旅游规划体系。二是有序推进依法治旅,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建立旅游市场联合监管机制,依法规范市场秩序,教育整顿或依法取缔个别违规经营旅游企业,不断推进依法治旅进程。三是强化旅游质量监管,联合工商、宣传等部门开展旅游合同专项整治和旅游广告专项检查,突出抓好旅游安全生产,重点抓好节假日和重要活动期间的旅游安全检查及旅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行动。四是积极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开展“美丽镇江、文明旅游”系列活动,在旅游饭店开展文明餐桌、道德讲堂等活动,要求旅行社建立游客“行前说明会”制度,与游客签订“文明旅游承诺书”。五是加强旅游人才培训,组织导游资格考试、新任领队考试、导游年审培训及饭店管理培训等,举办各类导游服务技能大赛,评选出一批“金牌导游员”、“青年岗位能手”和“巾帼建功标兵”,多位选手在全国或省级导游大赛中获奖。六是抓好机关效能建设,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密切联系基层群众,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市旅游局荣获“2014年度镇江网络问政典范单位”称号。

  (二)旅游业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旅游业发展已取得较大成就,为“十三五”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距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旅游强市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项目建设进展较慢

虽然我市在旅游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但总体而言招商引资力度不大,旅游投融资渠道不宽,文化特色挖掘不深,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偏少,新产品和新业态培育相对不足,特别是参与性、前瞻性的产品建设相对滞后,具备国际吸引力的产品开发缓慢,旅游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2.改革创新有待突破

我市在旅游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能力亟待突破,资源整合的效率有待加强,旅游系统的改革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具体路径和有效手段还需深入探索。

3.市场影响需要扩大

目前我市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形象尚未有效树立,旅游促销经费投入偏少,宣传促销力度不强,城市整体营销合力和旅游企业自主对外营销力度仍需加大,市场影响力、占有率和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4.产业质效亟需提升

我市旅游产业内部要素联动不足,关联产业融合度不高,集聚发展程度和跨区域协作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产业主体培育不够,大型现代旅游企业和龙头企业较少,旅游强企支撑力度不强。旅游产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优化,产业链仍需拉长,旅游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5.发展保障仍需加强

我市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尚不能满足旅游业升级版的需求,城市旅游休闲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仍需健全,行业管理职能、扶持奖励政策及其它旅游发展支持保障措施有待大力加强。

二、“十三五”环境背景

(一)旅游业发展的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我市旅游业正面临着良好机遇。

1.政策环境呈现新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旅游业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政策保障。“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我市汇聚叠加,加上我市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和首批海绵城市试点、低碳试点城市,宏观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我市应紧抓机遇,将战略叠加优势转化为现实旅游发展优势,推动旅游发展新高潮。

2.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臻突出。我市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引擎,应充分运用新常态思维,加快创新驱动,加速转型升级,在保持旅游经济合理增长的同时全面提质增效,谱写旅游升级发展新篇章。

3.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

一是我市地处长三角地区、宁镇扬都市圈,位于江苏沿江发展轴与沿运河发展轴交汇处,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加快项目建设,加速市场拓展,提高我市旅游品牌影响力。二是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立体化交通格局的形成,我市正加快形成“快旅慢游”的新格局,旅游业态应尽快转型提升,不断调整优化。三是我市拥有难得的山林、江河、湖岛资源,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第一支柱产业打造,契合我市“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能够走出一条差异化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

4.旅游发展呈现新特点

我国旅游业正迎来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新阶段,将极大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其战略引擎作用和惠民效应将更加凸显。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休闲度假、主题旅游、体验旅游和品质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智慧旅游建设全面展开,大数据旅游业务大量产生,“互联网+”正带来旅游发展新局面。旅游活动空间进一步拓展,更加重视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全域化特征更加明显。旅游与城市、乡村、文化、科技及相关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提高,“旅游+”正成为产业融合升级的创新空间和主攻方向。旅游业更加重视法治建设,旅游发展已逐步进入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阶段。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动态,将对我市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旅游地竞争的挑战

我市旅游业面临周边城市强有力的竞争压力,旅游发展水平与我省第一梯队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市差距较大,与第二梯队的常州、扬州、徐州、南通等市相比也无明显竞争优势,亟需强化我市产品特色与旅游优势,增强旅游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

2.新常态发展的挑战

“十三五”是我市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期,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实现旅游业提质增效,既是新形势下我市旅游工作的重点,也是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面临的挑战。

3.保护性约束的挑战

我市旅游资源保护性约束加深,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比较突出,如何协调好两者关系,实现旅游资源节约型利用、绿色型增长,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挑战。

4.大环境变革的挑战

面对经济发展日趋缓慢、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凸显、网络科技日新月异、旅游消费需求升级、旅游发展方式转型、旅游用地指标紧张、旅游人才竞争激烈和用工压力持续增加等复杂环境,我市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第二章  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镇江工作的最新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创新,培育市场主体,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投资消费,不断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把镇江建成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

二、发展定位

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对镇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改革方向和重点突破的新要求,围绕“十三五”期间我市打造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的总体定位和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的总体要求,将旅游发展定位确定为:

(一)主题定位

山水花园城,大爱祈福地

(二)形象定位

主打形象:镇江,一个美得让您吃醋的地方

备选形象:畅游镇江,满眼风光

(三)产业定位

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市服务业第一支柱产业。旅游业成为我市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产业;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产业;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产业;成为促进投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动力产业;成为促进生态文明、保护资源环境、改善景观质量的绿色产业;成为带动就业创业、实施惠民便民、增强国民幸福感的民生产业;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化发展的窗口产业。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力争实现旅游发展“321”目标,即:

三大目的地目标:将镇江建成国际知名的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

两大产业目标: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大强市目标:到2020年,实现建成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

(二)具体目标

1.“活力镇江”旅游经济目标

在保持游客规模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大力提高旅游产业效益,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次超7370万人次,年均增长8.5%左右;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1250亿元,年均增长15%;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以上;游客人均逗留1.8天,人均消费1750元。

2.“幸福镇江”旅游社会目标

旅游业的惠民属性得到增强,旅游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交通设施、公共服务、文化事业、信息化、养老事业建设和促进社会文明整体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业成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到2020年,城乡居民年均出游5次以上,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达到13%左右,游客满意度排名保持在全省前6位,旅游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达7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人数达27万人。

3.“低碳镇江”旅游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明显优化,生态文明旅游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生态及旅游相关品牌(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创建2-3个省级生态及旅游相关品牌(省级森林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或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进一步丰富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内涵。大力倡导绿色旅游方式,减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碳排放,切实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保护、环境改善、人居质量提升。

4.“人文镇江”旅游文化目标

重点发展一批文化旅游区、文博场馆、文化特色主题酒店、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演艺活动。深度挖掘镇江特色文化,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发扬光大,重点突出镇江地方文脉和城市个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继续提升旅游科技含量和智慧旅游发展水平,加快对外开放,增进旅游文化交流,增强旅游软实力。

5.“品牌镇江”旅游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继续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到“十三五”末新增1-2家5A级景区,3-4家4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实现零突破;创建1-2个省级旅游强县(市、区);新增1-2个全国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2-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或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创建3-4个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和8-10个四星级乡村旅游点;重点培育2-3个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游企业10家以上;积极引导和推动酒店的主题化和精品化发展,建成一批主题文化酒店、特色精品酒店和乡村民宿旅馆;江苏“二十强旅行社”保持2家以上,四星级以上旅行社达到5家。

表1 “十三五”时期镇江旅游发展目标与相关指标

主要目标

相关指标

2020年

数量

增幅

旅游经济目标

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7210.0

8.5%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1250.0

15.0%

入境过夜旅游者(万人次)

8.0

10.0%

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8752.0

11.0%

旅游总收入(亿元)

1045.0

11.0%

国内游客人均消费(元)

1750.0

-

人均停留时间(天)

1.8

-

旅游增加值(亿元)

575.0

16.5%

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

>8.0%

旅游社会目标

城乡居民年均出游

5次以上

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

13.0%左右

游客满意度排名

全省前6位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

7万人

旅游间接就业人数

27万人

旅游环境目标

国家级生态及旅游相关品牌(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

1-2个

省级生态及旅游相关品牌(省级森林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或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园

2-3个

旅游工作目标

5A级景区

新增1-2家

4A级景区

新增3-4家

国家旅游度假区

1家

省级旅游强县(市、区)

1-2个

全国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1-2个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或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2-3个

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点

3-4个

四星级乡村旅游点

8-10个

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2-3个

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游企业

10家以上

江苏“二十强旅行社”

2家以上

四星级以上旅行社

5家

  

四、发展战略

(一)主要战略

1.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发展的动能。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旅游资源整合,深化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大旅游”格局,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科技、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重点突破一批旅游产业重大项目,推进“互联网+旅游”建设,打造国家“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运营服务中心和众创平台,提升镇江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2.全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战略

协调是发展的基调。紧紧围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与整体性,以江山联动与城旅共兴为核心,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等角度全面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联动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将镇江全市当作一个大的旅游区进行布局和打造,实现点线面有机组合和全域拓展。“点”上着重借助独特的江山禀赋,进一步做大做强优美山水文章;“线”上着重组织多元化、个性化的精品线路,将镶于城乡的各个旅游点串联成线;“面”上实现城乡旅游一体化联动,集聚全社会力量,融合各产业要素,开发多种旅游新业态,真正形成“空间全覆盖、城乡一体化、产业大融合、受众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3.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战略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遵循“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旅游业作为全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积极推进旅游绿色开发和低碳运营,构建生态友好的旅游环境和生态化、集约型的旅游经济体系,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维护资源的整体性、文化的代表性和地域的特殊性,加强旅游生态文明教育,提升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

4.内外联动的“开放”发展战略

开放是发展的大势。坚持立足国内与接轨国际相结合,更加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总布局,推动我市旅游品牌国际化、产品国际化、营销国际化、服务国际化。以国际影响提升国内关注度,带动国内旅游市场形成热点。以国际高度和理念塑造镇江旅游名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创新力的旅游目的地。

5.富民惠民的“共享”发展战略

共享是发展的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旅游诉求出发,大力发展旅游富民惠民工程,大力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大力促进旅游就业创业,切实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中增加更多获得感,从而增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二)战略重点

“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八大旅游工程。一是旅游项目推进工程,突出重点项目建设,集全市之力培育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远程号召力的旅游龙头产品,打响镇江旅游核心品牌,增强旅游核心吸引力;二是旅游营销推广工程,进一步宣传旅游形象,拓展营销渠道,创新促销手段,丰富旅游市场推广活动,增强旅游市场影响力;三是旅游产业增效工程,培育市场主体、打造旅游强企、推动产业融合和旅游创业创新,积极发展“旅游+”和新型旅游业态,提升全域旅游效益,增强旅游产业带动力;四是公共服务优化工程,加快食、住、行、游、购、娱的功能配套,完善城市旅游咨询中心、集散中心、停车场、厕所、标识标牌和无线网络覆盖等服务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旅游发展保障力;五是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健全旅游质量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强化质量监管,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六是智慧旅游升级工程,突出科技强旅,完善智慧旅游体系,培育智慧旅游企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提高智慧旅游发展水平,增强旅游发展支撑力;七是旅游改革创新工程,继续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理念、旅游产品、旅游业态和发展模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旅游发展新活力;八是投资消费促进工程,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拓展旅游融资渠道,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兴消费群体,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增强旅游发展推动力。

第三章  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

一、旅游空间结构

认真实施《镇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构建“一核·三区·四带”的旅游空间结构。

(一)一核:主城旅游发展核

充分利用我市城市山林的特质,以“‘三山’南山西津渡金山湖”为核心,联动城区古运河、十里长山、五洲山、世业洲、征润州、江心洲等江、河、山、岛资源,使之成为镇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大江风貌与城市山林的主要游览体验区,提供国际化、高品位、全功能旅游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区以及旅游产业的重要效益区。

(二)三区:三大旅游发展区域

即环茅山养生度假乡村旅游区、丹阳国家级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东部江岛休闲旅游区。其中,环茅山养生度假乡村旅游区将建成镇江旅游的次中心和主要增长极,成为道家文化、道家养生、湖泊湿地、山林休闲的主要集聚地,成为长三角游客度假休闲、乡村体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丹阳国家级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将建成全国第一个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旅游装备业和商贸旅游业的主要集散地,齐梁文化的主要体验地;东部江岛休闲旅游区将建成镇江温泉度假、岛屿休闲、美食体验的集聚区和目的地,成为长江船文化、岛生态、泉养生的主要展示区。

(三)四带:四大旅游带

即沿江连岛旅游带、沿古运河旅游观光带、沿高速公路区际快速通道带和沿城市山林绿道慢行城乡体验带。“四带”既是串联镇江“一核”与“三区”的重要交通游线,也是主题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旅游布局优化

(一)布局优化方向

在构建“一核三区四带”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重点整合和优化提升“三山”、金山湖、西津渡和长江路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等旅游资源,打造我市旅游龙头景区,同时重点建设和优化提升南山、世业洲、十里长山、茅山(含茅山湖)、宝华山、赤山湖、丹阳眼镜城、水晶山、圌山、雷公岛等十大旅游景区与度假区,推动发展产业集群,培育旅游增长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构建“一核三区四带,龙头景区带动、十大重点支撑”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二)区域发展指导

1.镇江市区

品牌形象:畅游镇江,满眼风光。

功能定位:举全市之力打造真正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开发思路:由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构成。以“三山”、西津渡、南山、十里长山和世业洲等为核心吸引物,在优化提升传统景区的同时,重点开发世业洲旅游度假区、十里长山旅游度假区,新建烟雨鹤林、赛珍珠文化园、焦山佛学院、东山佛教文化园、铁瓮城文化产业园等传统文化项目,打造长江路文化旅游特色街区、西津湾(含镇屏山)文化旅游街区、新河街文化街区等历史街区与特色街区,活化历史遗存,释放文化价值。新建环球魔幻水世界、航天科普园、B12星球乐园等创意旅游项目,丰富“创意生活休闲中心”的内核。新建文旅综合体、一泉宾馆、长山温泉文化旅游综合体等各类休闲配套设施,完善城市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我市城市文化休闲中心、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2.丹阳市

品牌形象:美好“镜”界,丹凤朝阳。

功能定位:推进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建设,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典范城市。

开发思路:继续按照“深度融合、创新衍化、转型超越”主题思路和发展要求,推动旅游与城市、文化及工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以丹阳国际眼镜博览城、水晶山旅游度假区、季子诚信文化旅游区等为核心吸引物,进一步做大“眼镜”文章,从产、学、研、游、购、娱等多方面提升“中国眼镜之都”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丹阳旅游装备产业的优势,打造旅游装备营销平台;加快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重点开发和优化提升水晶山旅游度假区等项目。

3.句容市

品牌形象:好运茅山,福地句容。

功能定位:建成长三角地区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健康养生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区。

开发思路:依托句容自然生态、宗教养生、红色文化和乡村资源优势,以茅山、宝华山、赤山湖等为核心吸引物,构建“一城、两山、三湖、十园、百家乐、千里行”的旅游格局,重点推进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华健康园、千亩玫瑰园、茅山湖国际安养示范园、花果原乡有机农博园、天王乡村旅游、伏热花海等旅游项目建设,推进茅山湖旅游度假区创国家级度假区,丰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特色,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服务系统,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4.扬中市

品牌形象:中国河豚岛,江中花园城;长江绿岛,鲜境扬中。

功能定位:打造国内知名的扬子江生态旅游岛和长三角新兴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开发思路:以园博园、雷公岛、西沙岛、渡江文化园、长江渔业产业园等为核心吸引物,构建“一核、一环、三板块”的旅游格局,全面整合和深度开发旅游资源,重点推进园博园改造提升、雷公岛旅游度假区、江之源旅游度假区、滨江风光带等旅游项目,重点开发美食旅游、休闲度假、养生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推动河豚美食文化、健康养生文化、购物娱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5.镇江新区

品牌形象:畅游新区,寄情江山。

功能定位:打造独具风情的长三角新兴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开发思路:以圌山、城市中央公园、AST奥悦冰雪世界等为核心吸引物,依据镇江新区背倚圌山、紧临长江、工业欣荣、业态纷呈的旅游特质,推动工业文化、养生文化、美食文化等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建设圌山旅游度假区、AST奥悦冰雪世界、城市中央公园等旅游项目,利用新区机场培育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业态,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助推新区旅游业迅速崛起。

三、旅游集聚发展

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以旅游生产力要素为基础,以旅游资源、产业要素和地域空间整合为手段,以主要旅游景区或旅游企业为主体,组建具有地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特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打破传统行政层级式功能区,提升我市的旅游经济规模效益和旅游产业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我市重点培育六大旅游产业集聚区。

“三山”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依托“三山”、西津渡、金山湖和长江路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及相关产业,重点挖掘佛教文化、爱情文化、书法文化、诗词文化、三国文化内涵,推动旅游观光、水上运动、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商业零售、会议论坛、休闲度假、餐饮酒吧、游艇休闲等业态在本区集聚发展,同时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培植旅游新业态,完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成镇江文化休闲功能突出的旅游产业发展极核和全市旅游产业龙头带动区。

镇江城西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以镇江城市西部的世业洲、谷阳湖、十里长山、韦岗片区等旅游(度假)区及相关产业为核心依托,推动山水旅游观光、商务会议、温泉疗养、运动健身、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美食体验、乡村旅游、旅游地产等业态在本区集聚发展,形成城市生态休闲功能突出的旅游集聚区。

茅山养生度假文化旅游集聚区:以茅山及茅山湖等旅游(度假)区及相关产业为核心依托,推动山水观光、会议论坛、文化娱乐、红色旅游、运动健身、养生度假、美食茶业、乡村休闲、旅游地产等业态在本区集聚发展,形成山水文化养生度假功能突出的旅游集聚区。

句容宝华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区:以宝华山、北山湖、固江口湖及相关产业为核心依托,推动观光旅游、宗教文化、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美食娱乐、生态产业、旅游地产等业态在本区集聚发展,形成对接南京主城区的生态休闲功能突出的旅游集聚区。

丹阳商务休闲旅游集聚区:以丹阳城区及眼镜城、水晶山、季子庙等旅游(度假)区及相关产业为核心依托,推动文化体验、商贸旅游、旅游购物、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和旅游装备制造等业态在本区集聚发展,形成商务休闲功能突出的旅游集聚区。

江岛山水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区:以新区的圌山旅游度假区、新区中央城市公园、AST奥悦冰雪世界和扬中的雷公岛、园博园、滨江公园、长江渔业产业园等旅游(度假)区、中国•扬中河豚文化节为核心依托,推动生态体验、温泉度假、健康旅游、园艺观光、岛屿休闲、美食体验和乡村旅游等业态在本区集聚发展,形成江岛山水生态休闲功能突出的旅游集聚区。

 

第四章  产品开发与项目建设

一、旅游产品开发

(一)拓展旅游产品空间

1.重点发展休闲度假

打造“三山+西津渡+金山湖”成为我市城市中央休闲区;重点深化丹徒世业洲、丹阳水晶山、句容茅山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和特色化发展,推动世业洲、茅山湖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丹徒十里长山、新区圌山、扬中雷公岛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合理优化休闲空间布局,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山地、滨水、温泉、江岛、乡村、运动、养生等休闲度假产品,延伸句容绿道、南山绿道、京江游步道,发展休闲街区、风景绿道、骑行公园,构建全市休闲慢行系统,拓展全市城乡休闲空间,完善休闲度假功能及产品服务体系,打造“城市即旅游”的全域旅游新体验。充分利用我市城市山林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体育会展中心、镇江市体育馆等体育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体育会展中心体育产业集聚区、健康路健身文化休闲区、南山绿色健身基地、金山湖体育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世业洲运动旅游度假基地建设“二区三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房车营地和自驾游基地,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品牌露营地。利用茅山、韦岗和圌山等地的温泉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温泉度假旅游,促进温泉旅游的主题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依托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推动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以规划为引领,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开发建设、升级改造一批以民俗风情、田园风光、主题旅游和休闲农业为重点,以游客观光和生态休闲为特色,基础设施规范、服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越的田园化美丽乡村、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区(点),积极引导乡村旅游集聚发展。依托句容农博园、岩藤农场、扬中渔文化生态园等,打造镇江市郊都市观光农业圈、312国道休闲观光农业带、沿江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中区、茅山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中区“一圈一带二区”的四大农业旅游板块。多功能性开发农业、利用农业资源,推动农业“六次产业”发展,利用“互联网+”和“亚夫在线”等农业商务平台,主动融合“人文、文化、科技”等现代元素,重点推进江心洲乡村“民宿”旅游、世业洲农业休闲旅游区、下蜀“稻美茶香”容北茶谷,着力打造精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加强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以句容乡村旅游集聚区为重点,加快旅游绿道慢行系统建设。依托我市现有30个市级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和科技力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普游。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到2020年,新增1-2个全国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2-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或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建成100个以上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点和40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基本建成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3.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深入挖掘和有效放大我市的名城文化、饮食文化、佛道文化、运河(古渡)文化、三国与齐梁文化、红色文化和农商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与文化遗存、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彰显镇江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底蕴和现代休闲气质。重点保护、建设和提升新河街、铁瓮城、长江路、西津渡、长山古镇等文化旅游项目。在旅游集聚区规划建设秦淮彩灯、烙画、竹编、正则绣、瓷刻等民间工艺展演及产品交易载体,提升我市传统文化产业水平,继续打造“白蛇传传说”、“梅庵派古琴”等非遗品牌,提升我市文化精品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弘扬以茅山新四军文化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积极引入养生文化、创意文化、古渡文化、教育文化等多元文化旅游载体,完善文化旅游商业配套,开发具有镇江特色的文化创意类旅游产品。

4.积极开展研学旅游

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资源价值,在具备条件的自然和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景区(点)、大型公共设施、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等建立研学旅行基地,积极开展研学旅游活动,逐步完善旅游接待体系。

5.大力发展养生养老旅游

依托茅山中草药与茅山道教养生文化优势,开发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旅游服务产品,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圌山休闲养生园、新民洲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园等医养融合重点项目,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健康服务产业特色,同时引导各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长三角知名健康服务和休闲养老胜地。积极探索以“农家乐+公寓式”为开发业态的旅游养老地产发展模式。鼓励民间资本依法举办非营利性乡村养老机构。鼓励旅行社和景区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开发适合老年旅游需求的商业保险产品,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

6.着力发展商务旅游

加快整合丹阳眼镜、户外装备,句容自行车,扬中户外运动服装、渔具等旅游商品资源,提升旅游商品的集聚和营销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市商务休闲和商务会议旅游设施,大力拓展商务旅游市场,积极开展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培训、文艺汇演、专业论坛等各种形式的商务旅游活动,争取更多的专业性、区域性的会议会展来我市举办或开辟分会场。

(二)开发主题旅游产品

推动旅游产品整合和主题化开发,重点开发5大主题旅游产品,构建镇江旅游“五音”产品谱系,打造“畅游镇江”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推进“顺畅、舒畅、欢畅”游镇江,争取每年都有旅游线路被列入全省“畅游江苏”十大精品线路。

1.礼佛福地游

充分挖掘镇江佛文化内涵,以“问佛、礼佛、悟佛、乐佛”为支撑,打响佛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祈福圣地形象。可组合旅游区(点)包括金山江天禅寺、焦山定慧寺、宝华山隆昌寺、十里长山的长山寺及东山佛教文化园、焦山佛学院等。

2.长江连岛游

突出城市文脉传承和“江、河、山、岛”联动战略,以长江水上游线为主导,以历史文化为支撑,形成独特魅力的“亲水、进街、登山、入岛”的水陆两栖式畅游主打产品。可组合旅游区(点)包括世业洲、“三山”、西津渡、金山湖、征润州、古运河、南山、江心洲、雷公岛、西沙岛等。

3.倾城浪漫游

围绕倾城浪漫爱情主题,通过“浪漫满城、情漫温泉、漫享田园和醉美夜色”等元素串联,营造出游客梦幻的“大爱之城”。可组合旅游区(点)包括金山湖、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十里长山、槐荫村、古运河及各温泉度假区与乡村田园花海等。

4.茅山问道游

以“问道祈福、道德双修”为主线,再现“上茅山回九里功德圆满”游线,通过体验“茅山问道、祈福养生、飞仙演艺、龙溪荣炳、神奇九里、天地石刻”等主题内容,打造“问天地道德经,拜千古两圣人”的“问道祈福”之旅。可组合旅游区(点)包括赤山湖、茅山湖、茅山三宫五观、九龙山、龙溪荣炳、九里季子庙、天地石刻园、水晶山、润州道院等。

5.创意时尚游

针对我市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旅游项目相对薄弱的现状,为迎合青少年游客的需求,以“太空遨游、海洋体验、冰雪竞技、书法传承、工艺创新”等为主题和内容,打造创意时尚主题游产品。可组合旅游区(点)包括航天科普教育园、魔幻海洋世界、AST奥悦冰雪世界、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丹阳眼镜城等。

(三)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设计“畅游镇江”线路旅游精品,重点推出以下旅游线路:

1.“畅游镇江”经典一日游:重点推出镇江城区一日游和镇江城郊一日游线路。其中镇江城市一日游可选择景点包括镇江“三山”、西津渡、南山、世业洲、十里长山等景区;镇江城郊一日游包括镇江新区、句容、丹阳和扬中各地的一日游的线路。

2.“畅游镇江”精品二日游:重点推出镇江城市二日游和城郊组合二日游线路。其中镇江城市二日游可选择景点包括镇江“三山”、西津渡、南山、世业洲、十里长山等景区及城市休闲(街)区;城郊组合二日游线路包括镇江城区代表性景区与镇江新区、句容、丹阳、扬中等地景区的组合线路,可选择景点包括镇江“三山”、西津渡、南山、世业洲、十里长山+茅山、宝华山、赤山湖、眼镜城、水晶山、季子庙、圌山、新区城市中央公园、园博园、雷公岛等景区。

3.“畅游镇江”深度多日游:一是组合5大主题旅游产品,推出镇江3-5日旅游线路;二是按照全域旅游方式,有机组合镇江及所属区、市旅游产品,推出(南京)-宝华-十里长山-世业洲-“三山”与西津渡-南山-新区城市中央公园-圌山-雷公岛-园博园-水晶山-眼镜城-季子庙-(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及(杭州、天目湖)-赤山湖-茅山-南山-“三山”与西津渡-十里长山-世业洲-(扬州)等3-5日深度旅游线路。

二、重点项目建设

以大投入建设旅游大项目,以主题化打造旅游大卖点,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打造精品、营造亮点,培育旅游核心吸引物,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形成镇江旅游新高地,铸就镇江旅游新品牌。“十三五”期间,我市举全市之力重点推进6大类重点旅游项目。

(一)休闲度假旅游项目

1.提升3大省级旅游度假区

以我市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完善要素配套和休闲度假功能,提升度假区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世业洲旅游度假区围绕“音乐江岛、生态度假”的主题,重点建设高端休闲养生度假村、“乐之岛”休闲观光娱乐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丹阳市水晶山旅游度假区主要突出“石刻天地,运动乐园”的特点,重点建设大型游乐场、医院、度假酒店、养生养老等项目。茅山湖旅游度假区主要突出“好运茅山,养生福地”的特点,积极推进中医药、道教养生养心基地、赤山湖生态养生基地、仑山湖运动健康养生基地、郭庄健康产业基地等旅游项目,融合道教养生文化、传统中医养生与现代医学,重点发展养生养老产业,丰富旅游度假内涵,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努力推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工作。

2.培育3大新兴旅游度假区

一是建设长山旅游度假区,突出“山水生态、古镇花乡”的特色,开发建设长山古镇、长山文化产业园、长山薰衣草庄园、玫瑰养生园、长山漂流、长山温泉等项目,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二是加快建设新区圌山旅游度假区,重点建设温泉二期、自驾游营地、户外拓展等项目,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休闲旅游配套功能,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三是建设扬中雷公岛旅游度假区,重点推进综合服务区、特色民俗园、风情玫瑰苑、水上风情园、江滩湿地、休闲运动区、生态种植养殖区等7大功能区块。

(二)创意主题旅游项目

1.魔幻海洋世界

集主题体验、户外拓展、酒店、餐饮、购物、水上娱乐于一体,以“互联网+魔幻游戏+科幻影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亲水体验”的发展路径,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打造全国首个独具山水文化特色的魔幻水乐园集聚区,涵盖综合旅游服务中心、水上游客服务中心、海洋世界主题馆和极地旱雪运动等多个旅游子项目。

2.B12星球乐园

结合线上游戏和线下主题乐园实境游戏,由专业游戏运营团队自主开发2660款互动游戏,整合运用Kinect和RFID等技术,让游客可以跟园内设施进行互动。

3.AST奥悦冰雪世界

将建设大型室内滑雪馆、戏雪馆、冰壶馆、冰球馆、冰上演艺中心、冰雪运动青少年培训中心、冰雪国际会议中心、温泉度假酒店和奥地利风情小镇等综合性旅游设施,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室内冰雪旅游主题乐园,为镇江及周边城市提供世界一流水平的冰雪体育旅游设施。

 4、航天科普园

依托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人才、科研专家、娱乐园设计大师,融合人文、科技、环境科学艺术三大元素特色,建成发现区、探索区、地球区、月球区、火星区、太阳区等12个主题科教园,打造华东地区唯一世界级航天科普主题乐园。

5.中华健康园

结合中医药资源开拓养身、养心、健康管理、休闲养老等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养生休闲基地,主要项目包括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中医药主题酒店、康缘国医堂、康缘健康学院、颐养养老中心等。

6.丹阳国际眼镜城

建设交通客运枢纽、会展场馆、综合商贸城以及酒店等设施,打造丹阳国际眼镜城二期项目,建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眼镜销售基地和重要的商务休闲综合体,拓展“互联网+商务旅游”新空间。

(三)文化体验旅游项目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全面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建设“三街三园”等文化旅游项目。

1.长江路文化旅游特色街区

重点挖掘、开发和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真山真水旅游资源,打造位于长江南岸的长江路文化旅游特色街区,使之与金山、焦山、北固山5A级旅游景区相呼应,把长江路沿线打造成镇江的“外滩”。

2.西津渡(含镇屏山)文化旅游街区

深度挖掘西津渡古渡文化和民国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西津湾商务、文化旅游休闲等旅游产品,优化提升西津渡特色博物馆群、民俗客栈区、民国特色文化体验街区等旅游项目,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镇江城市文化旅游名片。镇屏山文化街区东部为西津渡旅游服务配套拓展项目,西部包括音乐厅、西津剧场、演艺文化中心等。

3.新河街文化旅游街区

修缮和改建新河街街区古老街巷、院落,复兴新河街往昔繁华,再现宋代长江古街区,打造集“水运文化、商埠文化、市井文化、行帮文化、公益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商业、娱乐、民俗等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

4.长山文化产业园

依托十里长山及乡村田园等旅游资源,重点以书法、展览、教育、宗教、休闲等文化为支撑,建设米芾书法公园、海岳天地、宝晋怡园、长山寺、世界奇石园旅游区等文化旅游和配套服务项目,并在园区核心位置建设长山古镇,使之成为具有文化传承、体验、休闲、创意、观光、商务等多重功能的文化旅游集聚区。

5.铁瓮城文化产业园

通过实施铁瓮城遗址公园、城隍庙复建、旅游商业综合体等多个子项工程,恢复汉末始筑以来镇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提升我市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核,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名片。

6.东山佛教文化园

积极发掘宗教文化资源,建设佛教文化主题公园,推动“旅游+宗教”的发展,打造顶级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四)生态文明旅游项目

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与南山景区环境整治项目

坚持生态领先,推动我市生态文明与旅游发展的有机融合,精心打造山水花园城市,提升生态景观质量,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促进我市旅游业绿色发展。重点推进十里长山和镇江新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南山景区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南山景区南、东入口环境综合治理,完成绿道环线建设,拓展旅游配套项目,做到景观资源旅游化,设施建设服务化。

2.征润州长江生态湿地公园

将农林地开发为自驾游基地,将低洼水田开发为生态湿地迷宫,对湿地进行原生态保护和适当修复,建设滨江观景栈道,配套服务区及停车场。

3.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推动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不断优化湿地环境,完善旅游休闲功能,树立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典范,打造秦淮河源头生态湿地的科普宣教基地。

4.扬中滨江风光带

充分体现扬中江岛的特质,建设沿江长3公里的滨江公园、美食休闲街区、音乐吧等旅游项目,打造集生态保护、科普展示、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江风光带。

(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1.建设乡村旅游十镇(村)百区(点)

深度开发和优化提升我市的乡村休闲旅游,在全市重点建设10个省级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和100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点)、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休闲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2.打造句容天王乡村旅游精品

推进句容天王镇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区综合工程,主要建设三园一区(浮山樱花园、唐陵木易园、戴庄有机文化体验园和白沙湖休闲区)、游客中心、3个特色村、60家农家乐、科普教育馆、“全国三农人物赵亚夫戴庄模式”推广中心,推动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和协调发展,有效带动农民致富,争创“江苏省旅游强镇”、“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

3.开发其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包括江苏芳满庭生态农业科技园、世业洲万亩果蔬基地、江心洲伊人岛生态农业观光园、句容伏热花海、句容花果原乡有机农博园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六)综合开发及其它旅游项目

1.丹阳国家旅游创新发展实验市项目

深度推进丹阳国家旅游创新发展实验市建设,提升丹阳国际眼镜城、水晶山旅游度假区、季子诚信文化旅游区等示范项目,推进丹阳黄酒工业旅游、万新眼镜工业旅游、吕氏三杰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城市、文化等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2.其它旅游项目

包括赛珍珠文化园、烟雨鹤林、长江游戏谷等新建项目、江之源旅游度假区、园博园改造提升、古运河下段综合整治等续建项目及三山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一泉宾馆、世业洲智慧旅游综合体等旅游配套项目。

专栏1 旅游项目推进工程

01目标

培育旅游核心吸引物,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形成镇江旅游新高地,铸就镇江旅游新品牌。

02任务

优先发展休闲度假项目;跨步推进创意主题项目;重点开发文化体验项目;积极开发生态文明项目;大力发展乡村休闲项目;着力建设综合开发项目。

03措施

①提升世业洲、水晶山、茅山湖3大省级旅游度假区;②培育十里长山、新区圌山和扬中雷公岛3大新兴旅游度假区;③重点建设“三街三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即西津渡(含镇屏山)文化旅游街区、新河街文化旅游街区、长山文化产业园、铁瓮城文化产业园、东山文化园;④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动南山景区综合整治工程、征润州长江生态湿地公园、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扬中滨江风光带等生态文明旅游项目;⑤建设10个省级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和100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点);⑥打造句容天王镇等乡村旅游精品,建设江苏芳满庭生态农业科技园、世业洲万亩果蔬基地、江心洲伊人岛生态农业观光园、句容伏热花海、句容花果原乡有机农博园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⑦建设魔幻海洋世界、B12星球乐园、AST奥悦冰雪世界、航天科普园、中华健康园、中国丹阳眼镜城等创意主题旅游项目;⑧推动丹阳国家旅游创新发展实验市等综合旅游开发项目。

 

第五章  市场定位与营销推广

一、旅游市场定位

(一)入境旅游市场

以我市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为主体,重点巩固港澳台与日韩市场,稳步扩大欧美市场,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客源市场,使我市在境外旅游市场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国内旅游市场

主攻长三角市场,拓展珠三角和环渤海市场,开辟华中与中原城市群市场,兼顾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旅游市场,使我市国内旅游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二、营销模式创新

积极转变旅游市场营销观念,通过营销机制、营销渠道和营销手段创新,开创我市旅游营销新局面。一是建立合作营销新机制,树立大市场、大营销观念,实施“省市联合、区域联动、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大旅游营销战略,整合和优化全市旅游营销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地开展旅游宣传,并采用运用“1(旅游委牵头)+N(区市与企业跟进)”模式,突出重点、市县联动、统筹兼顾,打造我市旅游市场营销升级版。二是拓展旅游营销新渠道,以旅游产品多元化为基础,采用多元营销渠道策略,在旅游广告、宣传促销、形象营销、品牌推广和事件促销的基础上创新旅游营销新手段,加强与网络媒体和旅游电商合作,积极开展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营销,采用“互联网+旅游”营销新模式,实现从传统营销向现代营销方式转变,进一步开拓我市旅游客源市场。

三、旅游市场推广

(一)强化旅游形象宣传

强化“镇江,一个美得让您吃醋的地方”城市旅游主题形象宣传。继续与主流媒体联合投放城市旅游形象广告,在主客源地的机场、车站、码头、高铁、地铁以及城市中心户外广告载体做好城市旅游形象宣传。

(二)完善促销基础工作

制作旅游宣传资料,夯实旅游促销基础。结合我市旅游形象主题和宣传口号,设计旅游徽标并推广应用,制作新版镇江旅游宣传片和微电影,编制多语种的镇江旅游宣传手册和旅游画册,编印镇江新版旅游交通图和手绘镇江自驾游地图,完善我市旅游网站等。

(三)丰富旅游促销活动

创新举办各类旅游节事活动,打造旅游节庆品牌,重点办好中国镇江国际半程马拉松、中国长江国际音乐节、运河旅游文化节、镇江香醋文化节、HiFi西津渡音乐节、长江江鲜美食节(扬中河豚美食节)、金山旅游文化节、句容草莓节、茅山旅游文化节、圌山休闲旅游节、江心洲野菜节(柑橘节、无花果节)等旅游节事活动。鼓励自创节庆品牌,积极参与区域旅游节庆活动,打造系列旅游节庆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增加旅游收益。

(四)创新旅游促销方式

重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资源,改进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逐步提高旅游营销的精准度,为游客提供最佳旅游景点推荐和旅行规划;推动旅游企业合作共赢,创新预订模式,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云服务供应商、在线旅游服务商(OTA)、旅游应用系统开发商、网络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手段和网络营销平台,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自媒体微门户建设,扩大与垂直搜索旅游网站和重点综合网站、资讯网站、社交网站合作,提高“镇江旅游”等关键词的点击数和浏览量;成立市旅游营销中心,整合全市景区、饭店、乡村旅游点、旅游车队等要素资源,开展全方位线上线下营销;完善镇江旅游惠民一卡通,适时推出针对市外游客的旅游惠民卡;逐年加大镇江旅游市场营销的资金投入和奖励力度,提高旅游宣传促销效果。

(五)加强旅游营销合作

强化宁镇扬同城化区域旅游的深度合作,加强在高铁沿线城市尤其是上海、杭州、广州、福州、武汉、合肥、济南、郑州、北京、天津等重要客源地城市的宣传促销,通过深度合作和多方借力,实现东连西扩、南接北拓。加强与国际知名旅行批发商、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机构的合作,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申报“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搭建我市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平台,举办“镇江旅游文化周”活动,以赛珍珠纪念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料馆等国际符号为载体,开展国际推广交流活动,促进我市入境旅游增长。

专栏2 旅游营销推广工程

01目标

提升旅游形象,扩大旅游影响,促进客源增长。

02任务

强化旅游形象宣传;完善促销基础工作;丰富旅游促销活动;创新旅游促销方式;加强旅游营销合作。

03措施

①强化“镇江,一个美得让您吃醋的地方”城市旅游主题形象宣传;②继续与主流媒体联合投放城市旅游形象广告;③精心制作旅游宣传资料,制作新版镇江旅游宣传片、微电影、旅游宣传手册和旅游画册、新版旅游交通图和手绘镇江自驾游地图;④重点办好中国镇江国际半程马拉松、中国长江国际音乐节、运河旅游文化节、镇江香醋文化节、HiFi西津渡音乐节、长江江鲜美食节(扬中河豚美食节)、金山旅游文化节、句容草莓节、茅山旅游文化节、圌山休闲旅游节、江心洲野菜节(柑橘节、无花果节)等旅游节庆活动;⑤与在线旅游服务商(OTA)、旅游应用系统开发商、网络媒体及与网络社交平台等高科技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手段和网络营销平台,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⑥进一步完善自媒体微门户建设,扩大与垂直搜索旅游网站和重点综合网站、资讯网站、社交网站的合作,提高“镇江旅游”等关键词的点击数和浏览量;⑦成立市旅游营销中心,整合全市景区、饭店、乡村旅游点、旅游车队等要素资源,开展全方位在线营销;⑧完善镇江旅游惠民一卡通,适时推出针对市外游客的旅游惠民卡;⑨强化宁镇扬同城化区域旅游深度合作,加强在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北京等国内重要客源地城市宣传促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旅游合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促进入境旅游增长。

 

第六章  要素完善与产业发展

  一、旅游要素完善

(一)做大餐饮,强化特色

挖掘我市饮食文化,突出淮扬精品和“长江三鲜”、“镇江三怪”、“乾隆御宴”等美食特色,积极开发江鲜主题、爱情主题、养生主题、素斋主题、果蔬主题等特色餐饮。建设特色美食街区,促进镇江餐饮“老字号”集中发展。办好镇江美食节、长江江鲜美食节(扬中河豚美食节)、江心洲野菜节等系列美食节庆活动,丰富美食体验方式,打响镇江餐饮品牌。鼓励我市本土餐饮企业连锁经营,扶持和推动镇江特色餐饮企业发展壮大。

(二)优化住宿,提升品质

放大我市旅游资源价值,加快旅游酒店建设,合理控制饭店规模,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优化饭店等级结构,适度引进国内外知名饭店品牌落户我市,提升饭店整体品质和智慧化水平,提高饭店的品牌化、集团化、网络化与专业化程度。鼓励引导住宿设施多元化发展,重点开发文化精品酒店、时尚主体酒店、乡村“创客”酒店等住宿产品,有序规范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设施。

(三)完善交通,培育产业

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可达性强的公交网络,完善交通配套设施,优化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构建“全域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推动“盘山、亲水、环湖、围岛、入街”为主题的旅游绿步道建设,结合公共自行车系统,形成独具山水特色的镇江休闲慢行系统。积极培育旅游交通企业,组建旅游汽车公司或旅游车队,推动自驾游基地和房车营地建设,积极开展落地自驾旅游和异地租赁业务,健全我市自驾游服务体系。

(四)强化游览,拓展经营

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核心,提升传统景区,开发新兴景区,提高服务品质,创建景区品牌,推动景区集团化经营,提升我市旅游魅力。积极引导旅行社将“镇江记忆”、“镇江符号”切入“华东精品游”、“扬子江精品游”等国家级游线,融入“京杭古运河游”、“江南休闲体验游”等省级游线。鼓励旅行社多元化经营,延伸航空、铁路票务、度假休闲、会议展览、商务旅游、体育赛事等领域的旅游业务。鼓励旅行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提高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效率和效益。鼓励旅行社参与星级评定,提高旅行社品牌价值。

(五)扩大购物,彰显个性

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我市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完善旅游商品研发产销体系,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等龙头企业,建立镇江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加快实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推出具有我市个性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和旅游必购商品。加大对传统工艺和老字号旅游商品的保护、开发和推广力度,重点包装推出长江三鲜、镇江三怪、丹阳眼镜、扬中竹编、茅山老鹅、东乡羊肉以及黄酒、茶叶、正则绣、太平泥叫叫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推出镇江十大招牌菜。举办旅游商品大赛和发布旅游商品推荐名录,搭建旅游商品和创意设计的对接平台。在镇江主城区、丹阳、句容、扬中及大型旅游区加快规划建设集购物、咨询、娱乐、餐饮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培育镇江特色江鲜美食一条街等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街,建设旅游品商店或购物专柜,进一步增加旅游商品销售收入。

(六)丰富娱乐,注重体验

进一步丰富休闲娱乐产品,在大市口商圈、万达商圈、西津渡-金山宝地、第一楼街、丹阳、句容、扬中等地推动休闲娱乐设施和主题休闲街区建设,完善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等文体与休闲设施。推出三山一湖、西津渡“夜游”产品,放大“白蛇传”水景秀、HIFI西津渡音乐会等特色演艺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地方民俗表演和参与性强的特色娱乐项目,培育娱乐休闲产业群。

(七)拓展要素,完善体系

在完善传统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养生旅游、商务旅游、情感旅游和探奇旅游等旅游产品与旅游新要素,建立完善的综合竞争力强大的旅游产业体系。

二、产业转型升级

(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我市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发挥市文旅集团、西津渡文旅公司、镇江新区旅游投资公司、马上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镇江亚夫在线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主体引领作用,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创强,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构建多元化旅游企业品牌,促使旅游集群化发展,发挥旅游业集聚效应。支持优质旅游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力争将镇江文旅集团、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等打造成我市文化旅游类上市公司。鼓励旅游企业兼并重组,采取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联合和集团化经营,鼓励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车船公司等组建经营联合体。支持市内旅游企业到重要客源地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外资旅行社在我市落地。支持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精细化、主题化发展。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发展。

支持旅游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和参股旅游企业。加大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和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一批优质外资旅游项目。鼓励各地对旅游景区、旅游新业态、主题度假酒店等旅游项目投资主体给予政策扶持。

(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进一步加大旅游与文化、科教、农业、工业、林业、商业、健康、养老、医疗、体育、环保、水利及规划、建设、交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力度,做好做足“旅游+”大文章,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林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通过产业渗透、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从而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形成产业群,有效拓展我市旅游发展新空间,构建大旅游产业格局,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旅游创业创新

(一)促进大众创业

1.激活旅游创新创业主体

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引导农民、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开展城乡旅游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创作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我市群众旅游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我市旅游转型发展新动力,开创旅游升级发展新局面。

2.建设一批旅游创客基地

以我市主要旅游集聚区和乡村旅游区(点)为依托,建设旅游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发挥民间旅游创新创业的力量,为从事旅游创意设计、制作、体验和展销的人员和企业提供服务平台,加快引进小微企业和创意团队入驻基地,力争建成1-2个全国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3.丰富旅游创新创业活动

鼓励各地通过规划引导和适当补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一批特色民宿、特色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引进知名旅游集团和大型旅游综合体,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旅游景区建设。鼓励旅游企业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搭乘互联网快车,创新服务模式。适时举办旅游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大型旅游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旅游众创平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旅游创业沙龙、旅游创业大讲堂、旅游创业训练营等活动。

4.优化创新创业市场环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旅游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和财政资金保障。降低旅游创新创业门槛,为旅游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房屋租赁、宽带接入等提供便利。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为旅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技术标准、咨询和认证等专业化的优质服务。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树立旅游创新创业典型。建立完善旅游创新创业诚信系统,营造诚信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

(二)推动业态创新

积极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着力培育旅游新业态,新辟旅游消费市场。一是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培育和发展落地自驾和汽车租赁旅游新业态;二是有规划地开放长江岸线和湖泊水域,推动游艇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中小型游艇,培育和发展游艇旅游新业态;三是以大路通用机场建设为契机,积极培育低空飞行业态,建设金山湖等低空飞机基地,推进水上飞机旅游项目,开发“空中看镇江”特色游线;四是推进魔幻海洋世界、征润州长江生态湿地、B12星球乐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培育和发展主题公园旅游新业态;五是在茅山、圌山等地积极开发户外运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温泉疗养等项目,培育和发展体育与健康养生旅游新业态;六是加快推进策划设计、咨询服务、演艺娱乐和创意产业,建设创意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新业态;七是积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旅游资源和先进技术,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推动旅游跨产业融合,培育和发展“互联网+旅游”新业态;八是重点推进丹阳等地的户外用品、酒店用品、休闲度假用品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打造省级旅游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和发展旅游装备新业态。

专栏3 旅游产业增效工程

01目标

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素质和产业效益。

02任务

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创业创新。

03措施

①完善传统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养生旅游、商务旅游、情感旅游和探奇旅游等旅游产品与旅游新要素;②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建立镇江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加大对老字号旅游商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推出特色旅游商品,举办旅游商品大赛和发布优秀旅游商品推荐名录;③发展旅游娱乐业,推动休闲娱乐设施和主题休闲街区建设,适时开通三山一湖、西津渡“夜游”产品,放大“白蛇传”水景秀、HIFI西津渡音乐会等特色演艺活动;④培育壮大旅游主体,支持旅游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旅游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镇江文旅集团、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上市,鼓励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车船公司等组建经营联合体,支持旅游电子商务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⑤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做足“旅游+”文章;⑥促进大众创业,以主要旅游集聚区和乡村旅游地为依托,建设旅游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丰富旅游创新创业活动,优化创新创业市场环境,力争建成1-2个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⑦推动业态创新,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培育和发展游艇旅游、低空飞行、主题公园、体育与健康养生旅游、“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⑧发展策划设计、咨询服务和创意产业,推进户外用品、酒店用品、休闲度假用品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打造省级旅游装备制造基地。

 

第七章  质量提升与服务优化

一、优化公共服务

(一)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游客为本、需求导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原则,将旅游公共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乡镇、旅游示范村等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便民惠民服务建设,逐步构建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覆盖全域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二)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

加快旅游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通往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的公路建设纳入全市交通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城市公交服务网络与城郊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有效连接,提高休闲农业示范点公共交通覆盖率和通达率。加快省级旅游度假区和重点旅游景区内部道路系统建设,尽快形成交通环线。加快主要旅游区间旅游绿道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休闲慢行系统。把握上海迪士尼开园重大机遇,争取迪士尼“绿色通道”,开通“迪士尼旅游专线”。开通市区主要景区之间、与辖市区主要景区之间的旅游公交专线及旺季乡村旅游专线班车,鼓励我市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在旅游旺季、节假日等时段开通跨区域连锁经营的“旅游直通车”,扶持发展汽车租赁业务。加快长江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建成公共旅游码头,开辟长江水上旅游专线,加入国际、国内邮轮航线。

(三)深化公共服务专项行动

不断深化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行动,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接待、集散功能。提升镇江游客集散中心、镇江落地自驾中心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高铁车站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经营水准。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将通往重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的标识纳入道路交通标识范畴,统一规范设置星级景区、星级乡村旅游点的旅游标识。实施镇江智慧旅游二维码遍及工程,实现主要旅游场所、旅游公交无线网络全覆盖。继续对旅游景区、旅游线路、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厕所、停车场全面优化提升,推进旅游厕所、停车场智慧化进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构建旅游安全防范和救援体系,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专栏4 公共服务优化工程

01目标

丰富旅游公共服务内容,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02任务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深化公共服务专项行动。

03措施

①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②把通往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4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的公路建设纳入全市交通规划并组织实施;③加快省级旅游度假区和重点旅游景区内部道路系统建设,尽快形成交通环线,加快主要旅游区间旅游绿道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休闲慢行系统;④开通“迪士尼旅游专线”、市区主要景区之间、与辖市区主要景区之间的旅游公交专线及旺季乡村旅游专线班车,鼓励在旅游旺季、节假日等时段开通跨区域连锁经营的“旅游直通车”,扶持发展汽车租赁业务;⑤加快长江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建成公共旅游码头,开辟长江水上旅游专线,加入国际、国内邮轮航线;⑥继续开展游客集散中心、落地自驾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无线网络覆盖等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行动;⑦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构建旅游安全防范和救援体系。

 

二、提升旅游质量

(一)强化标准引领作用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行业和地方旅游标准,加大旅游标准宣贯力度,强化我市在智慧旅游、养生旅游、乡村休闲绿道等旅游标准领域的自主创新,拓宽旅游标准的覆盖领域,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更好地规范和引领我市旅游发展。进一步创新旅游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在旅游标准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提高旅游标准实施效果。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争取新增一批辖市(区)和旅游企业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提高我市旅游标准化水平。

(二)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加强旅游目的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管理与服务品牌建设,完善旅游品牌体系。加强我市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魅力。提升“三山”、西津渡、南山等市区旅游景点的国际知名度,将“三山+西津渡+金山湖”打造成我市城市中央休闲区,西津渡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结合丹阳市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的建设和句容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推动创建省级旅游强县(市、区),提升我市县级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旅游产品主题和特色,重点打造丹阳“齐梁文化”、句容“福地养生”、扬中“扬中江鲜”、丹徒“两岛一山”(江心、世业和长山)等旅游产品品牌,积极培育五大主题旅游线路品牌。推动我市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等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创建一批省级五星、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大力创建知名企业品牌,重点将镇江文旅集团、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等企业打造成为全省名列前茅的旅游企业。树立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典型,评选一批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培育一批旅游管理和服务品牌。

(三)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强化“以质取胜、质量强旅”的旅游质量意识,以品质服务彰显我市旅游的软实力。不断强化旅游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积极实施旅游精细管理,不断改进服务设施,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服务流程,以创优活动推动服务质量提升,以服务技能大赛锤炼旅游服务品质,鼓励引导旅游企业加强自主培训,突出抓好对导游的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四)加强旅游质量监管

强化依法治旅,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建立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旅游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旅游行业监管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中监管”和“事后问责”转变。健全市、辖市(区)两级旅游执法机构,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违法行为查处信息共享和旅游投诉属地统一受理等机制,构建旅游诚信体系。推进游客满意度调查和反馈制度。实施旅行社责任保险,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安全监督,完善以安全检查、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等为重点的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注重旅游监管手段的创新,建设移动监管执法系统,开通移动办公、现场监管等功能,实现监管方式现代化,提升旅游执法的整体水平。

专栏5 旅游质量提升工程

01目标

提升旅游发展水平,促进旅游提质增效。

02任务

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加强旅游质量监管。

03措施

①加大旅游标准宣贯,强化在智慧旅游、养生旅游、乡村休闲绿道等旅游标准领域的自主创新,完善旅游标准体系;②进一步创新旅游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争取新增一批辖市(区)和旅游企业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③加强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管理与服务品牌建设,完善旅游品牌体系;④推进目的地建设,提升“三山”、茅山、西津渡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水平,推动丹阳和句容创建省级旅游强县(市、区);⑤推动我市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等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⑥重点打造“三山”、茅山、南山、西津渡等景区旅游品牌,西津渡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镇江文旅集团、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等企业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旅游企业;⑦强化旅游质量责任主体,实施旅游质量精细管理,鼓励引导旅游企业加强自主培训,切实提升导游服务质量;⑧加强旅游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督;⑨注重旅游监管手段的创新,建设移动监管执法系统,开通移动办公、现场监管等功能,实现监管方式现代化。

  

三、发展智慧旅游

(一)夯实智慧旅游基础

推动我市旅游业与互联网全面融合,使互联网成为我市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车站、码头、宾馆、重点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的无线网络覆盖,推动旅游信息互动终端和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规范数据采集及交换方式,逐步实现统一规则采集、统一标准存储、统一技术规范交换旅游信息,保证各级涉旅部门、企业旅游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开放性。建成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畅游镇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镇江旅游调度中心、旅游商务网、镇江旅游官方微信、微博、镇江城市旅游二维码、淘宝(携程)旅游官方旗舰店等应用项目,增强信息咨询、产品预订、网上支付、旅游营销、形象推广等服务功能,健全信息查询、旅游投诉和旅游救援等服务体系。

(二)完善智慧旅游体系

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国内首创的“互联网+旅游”项目在我市落地,抢抓旅游信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打造旅游系统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深度推进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争创国家级“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运营服务中心平台,实现旅游各要素的关系重构,促进各要素的良性互动,打造可复制的“互联网+旅游目的地”城市样板,制定“互联网+旅游目的地”标准规范。创建“互联网+旅游目的地”众创平台,通过“平台+基地+培训+孵化+管理+推广+撮合”所形成的多维运营服务体系,创造出全新的旅游生态系统,实现旅游惠民富民的目标。同时,挖掘旅游大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在线行政审批系统、产业统计分析系统、旅游安全监管系统、旅游投诉管理系统、智慧旅游营销系统,搭建全方位的智慧旅游体系。

(三)打造智慧旅游实体

积极推进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景区建设,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实现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服务智能化。加快智慧旅游标准化建设,创成一批智慧旅游示范企业,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动“旅游+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达到智慧旅游景区标准,将“三山”、茅山、西津渡等景区建成智慧旅游示范景区。推动智慧旅游乡村建设,鼓励建设集旅游咨询、展示、预订、交易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乡村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启乡村旅游APP、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亚夫在线”等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更多优质农副土特产品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交易。

(四)拓展智慧旅游产业

通过“更广泛的参与+更普遍的行业渗透”,实现旅游商业模式多样化,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建立智慧旅游示范项目数据库,鼓励旅游企业利用终端数据创业,支持智慧旅游产业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项目进入我市旅游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经济,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我市旅游产业重构和旅游业技术应用创新,推动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和旅游产业在线化与数据化。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新业态,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私家车、闲置房产等社会资源,规范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在线度假租赁等业态。建设面向日常生活消费的资讯服务平台,积极推广“线上下单、线下购物”的在线旅游购物模式和手机餐厅服务模式。

专栏6 智慧旅游升级工程

01目标

提升旅游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提高旅游产业运行效率与创新发展。

02任务

夯实智慧旅游基础;完善智慧旅游体系;打造智慧旅游实体;拓展智慧旅游产业。

03措施

①实现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重点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等无线网络全覆盖,推动旅游信息互动终端和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②完善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规范数据采集及交换方式;③建成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畅游镇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④推进“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运营服务中心平台和“互联网+旅游目的地”众创平台建设;⑤挖掘旅游大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在线行政审批系统、产业统计分析系统、旅游安全监管系统、旅游投诉管理系统、智慧旅游营销系统,搭建全方位的智慧旅游体系;⑥推进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建设,积极发展“亚夫在线”等农业电子商务平台;⑦建立智慧旅游示范项目数据库,鼓励旅游企业利用终端数据创业,支持智慧旅游产业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项目进入我市旅游业;⑧整合私家车、闲置房产等社会资源,规范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⑨建设面向日常生活消费的资讯服务平台,积极推广“线上下单、线下购物”的在线旅游购物模式和手机餐厅服务。

 

四、推动旅游惠民

(一)优化休假制度安排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鼓励机关、企事业、社团单位优化休假安排,实施弹性作息和错峰休假,以有效激发旅游消费需求,为职工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并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考核督查内容,依法保障职工休假权利。

(二)落实旅游惠民措施

全面落实旅游门票减免等优惠政策,完善镇江旅游惠民一卡通,适时推出针对市外游客的旅游惠民卡,重点保障我市低收入群体、特殊群体共享旅游发展成果。通过方便游客旅游咨询、强化品质旅游保障、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增加旅游就业岗位、提供旅游培训机会、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慧旅游服务和打造诚信旅游环境,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旅游惠民举措。开展文明旅游志愿者活动,尝试建立旅游服务优秀志愿者授予制度,发动旅游目的地城镇和景区居民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旅游义工服务模式。

(三)增加旅游就业机会

发挥旅游促进就业作用,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旅游就业空间,创造更多旅游就业机会。鼓励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等积极吸纳剩余劳动力。推出乡村旅游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加大对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经营户的扶持力度,促进乡村(尤其是农民)旅游就业,增加旅游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工作,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增强旅游就业能力。

 

第八章  动力培育与环境优化

一、深化旅游改革

(一)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及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快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和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竞争能力和市场活力。加快推进各地旅游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项目开发、业态提升、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支持丹阳实施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建设,句容实施江苏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尝试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以文旅集团为龙头,加快推进涉旅国有资产整合,构建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项目投融资及运营管理等功能的市场化平台,培育一批旅游产业骨干企业。以优势资源和资产为纽带,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及配套要素产业等战略合作者,参与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推行跨区域连锁经营。

(二)推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结合我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的建设,积极探索旅游综合改革,选择具备条件的县级市(区)和重点旅游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先行示范区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力求在旅游政策、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生态保护、资源整合、产品开发、要素建设、业态创新、旅游服务和发展模式上有新的突破,为争创国家或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奠定基础。

(三)增强旅游创新发展能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旅游改革力度和创新投入,提升旅游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创新体系,推动我市旅游主体在旅游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旅游产品、旅游业态、经营管理与发展模式等方面全面创新与深入实践,探索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增强旅游发展活力。

专栏7 旅游改革创新工程

01目标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02任务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综合改革试点;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03措施

①加快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项目开发、业态提升、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尝试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以市文旅集团为龙头,加快推进涉旅国有资产整合;②支持丹阳实施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建设,句容实施江苏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③选择具备条件的县级市(区)和重点旅游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先行示范区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④加大旅游改革力度和创新投入,提升旅游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创新体系。

 

二、促进旅游投资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积极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设立镇江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和重要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

(二)拓展旅游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投资证券化产品。支持旅游企业创新旅游融资渠道,有效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依托电商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等平台融资引导社会资本介入旅游业,拓展旅游融资空间。积极推动旅游支付、旅游消费信贷、旅游企业融资等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打造相对完善的线上线下旅游金融生态圈。

三、优化消费环境

(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一是深入贯彻实施《旅游法》,加强我市旅游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法治环境;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和普及旅游知识,培养文明旅游、理性消费与质量消费意识,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三是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通过加强市场监督和质量管理、完善景区门票价格机制和规范价格行为,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消费环境。

  (二)推动文明诚信旅游

加强诚信旅游宣传教育,使诚信内化成经营服务理念和自觉行为。大力弘扬文明旅游,提高游客文明旅游意识。加强文明诚信旅游体系和制度建设,完善涉旅企业、从业人员、游客等文明诚信记录,建立不文明及失信信息共享机制,加大惩戒力度。加强旅游市场规范管理,深化旅游与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联合执法,依法打击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违法行为,努力营造让游客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和公平公正的企业经营环境。积极开展诚信旅游企业、诚信旅游街区、诚信商店和诚信导游等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守法经营、文明旅游”的服务环境。

(三)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结合旅游消费需求,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上下功夫,积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快研发旅游新产品和新线路,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自驾车旅游、老年旅游、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旅游、体育旅游、游艇旅游、乡村慢游等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有效培育新兴消费群体,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加快打造晚间休闲娱乐项目,建设和完善特色餐饮、文化演绎、休闲运动等场所,培育发展夜晚旅游消费市场。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和商品购物区,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专栏8 投资消费促进工程

01目标

促进旅游投资,增加旅游消费,推动产业增长。

02任务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拓展旅游融资渠道;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文明诚信旅游;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03措施

①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设立镇江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推广众筹、PPP等投融资模式,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和重要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②加大旅游企业信贷支持,发展旅游投资证券化产品,探索融资筹资新途径,依托电商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等平台融资引导社会资本介入旅游业。③积极推动旅游支付、旅游消费信贷、旅游企业融资等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打造相对完善的线上线下旅游金融生态圈;④积极落实《江苏省国民休闲纲要(2013-2020)》,全面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⑤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通过加强市场监督和质量管理、完善景区门票价格机制和规范价格行为,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消费环境;⑥推动文明诚信旅游,深化旅游联合执法,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守法经营、文明旅游”的服务环境;⑦加快研发旅游新产品和新线路,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自驾车旅游、老年旅游、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旅游、乡村慢游等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有效培育新兴消费群体,释放旅游消费潜力;⑧加快打造晚间休闲娱乐项目,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和商品购物区,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四、加强区域合作

一是深化与周边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围绕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搭、政策共用、品牌共塑、线路共推、市场共拓、客源互送等方面,积极推进沪宁线城市旅游合作,促进镇江与南京、扬州旅游跨界融合及镇江与扬州旅游跨江联动发展,继续开展“宁镇扬马滁”五市联合市场促销行动,拓展旅游合作方式,共同打造区域旅游产品,联合开拓旅游市场。二是密切与长三角地区旅游城市的合作,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为契机,共同打造扬子江国际旅游品牌,利用上海迪士尼开园的有利时机,主动融入上海自贸区辐射圈,加强与上海旅游的对接,突出我市产品特色,推出互补联动的旅游精品和旅游线路。三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旅游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通联系、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提高镇江的国际知名度和旅游国际化水平。四是借力首届中美气候领导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的影响力,提升我市低碳旅游的辐射力和远程号召力,着力构建对外开放的旅游新格局,培育国际旅游品牌优势,丰富开放型旅游新内容。

 

第九章  政策保障与规划实施

一、旅游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管理

进一步强化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在引导产业发展、研议改革方案、审定重大事项、推进部门合作等方面综合协调职能,完善例会、考核督办等工作机制。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部署推进旅游工作。各地完善旅游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旅游规划建设、市场监管、宣传营销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支持力度。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评价体系。加强目标考核,加大奖励力度,并把旅游业发展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目标管理进行绩效考核和奖惩。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

市、辖市(区)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旅游市场营销、重大项目、旅游设施、旅游新业态等,增幅与地方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保持同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发起设立旅游产业基金。主动争取国家、省级旅游专项扶持资金,在安排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时,加强对旅游企业和项目的支持。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符合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扩大抵(质)押贷款范围。各地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把旅游招商列入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之中,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

(三)保障旅游用地空间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市年度用地计划要充分考虑符合条件的旅游项目用地,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优先保障市级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积极盘活用地存量,创新旅游用地方式和途径。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支持旅游重大项目开发建设。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民宅、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探索利用荒山、荒地、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

(四)实施税费优惠政策

完善旅游企业计税标准,落实用水、用气、排污等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乡村旅游点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馆)举办文化活动的第一道门票收入,以及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构建多层次、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优化领导机制、培养机制、用人机制和服务机制。构建政府、院校和企业之间旅游人才建设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把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建设规划,对辖市(区)旅游分管领导、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分类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旅游人才到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实施优秀旅游企业家培养计划,推动旅游从业人员在岗培训常态化,形成多层次旅游专业培训体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规划创意、智慧旅游、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导游讲解等高级专业人才,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旅游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旅游协会功能,加强对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主题研究和重大活动的组织协调。成立市旅游发展研究院,搭建“政、产、学、研”平台,加强旅游产业研究,助推旅游经济发展。培植江苏深度旅行文化有限公司等旅游培训机构,培养具备职业道德素养、旅行策划能力、客户引导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线路包装能力、现场销售能力等复合型旅游人才,打造旅游人才培养高地。

二、规划实施对策

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强化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加强规划统筹协调和重点旅游区块规划编制的指导和旅游项目策划,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加强对本规划的宣传,积极创造实施条件,为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进一步明确规划实施机构,落实目标责任和规划实施任务与措施。及时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主要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顺利完成。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张明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