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深受诗词文化濡染的市民,越来越多地在家庭建设中,融入这一艺术形式元素,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建设良好的家风。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不少市民在追思缅怀亲人时运用诗词,展示了“中华诗词之城”的魅力。
一市民为岳祖父整理编印诗集
前天是清明小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家住中营街的怀中福老人携带岳祖父留下的多本诗集和一本编印诗集来到本报,希望通过本报让这些诗集为更多市民关注,广为阅读和传颂。
怀老今年74岁,是市汽车工业公司退休人员。他岳祖父名叫徐履厚(1870年6月-1947年11月),谏壁南街人。他一生文采出众,创作诗词数百篇。虽然历经漫长岁月和时代动荡,但家里仍保存着多本手写诗稿。
为了将家庭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怀老去年花了5个月时间,整理编辑岳祖父留下来的诗稿,并自费印成《摘录劫后余生诗草》数百本。
这本诗集共收入100首诗词。记者翻阅发现,它们均为古体诗或格律诗,反映的内容广泛。如反映物价上涨的《米贵感赋以短歌代柬寄松斋》,反映离乱生活的《摘录劫后余生草劫后感》,反映贫富悬殊的《富家雪》《贫家雪》……此外,还有家训、唱酬等内容。
怀老说,诗作时间主要从民国初年至1947年,浓缩了时代风云和社会巨变,称得上是一部小小的“家国诗史”。他表示,愿意通过有关机构向社会捐赠100本,送给诗词爱好者和方家阅读,为“诗词之城”献一份力。
档案馆收藏家庭诗歌类图书200册
怀老向记者展示了岳祖父的2本手写诗稿,说它们在“文革”期间被藏在柴草堆中留存下来的。怀老表示,于家庭而言,他自费编印这本诗集的目的是想让后代了解先辈的美德和生活的不易,在后代中传承良好的家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正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我市多年来推动“中华诗词之市”创建,诗词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涌现出一批“诗词家庭”、“家庭诗人”。
镇江鲍氏是南朝著名诗人鲍照后裔。镇江鲍氏一脉传承先人能诗会画的遗风,在诗词创作方面尤其突出,先后涌现20多位诗人,其中比较著名并有传世之作的诗人有13位,现存诗词6200多首。为了挖掘、整理和研究家族诗史,传承诗词创作的家风,由鲍善平、张政权(皆为鲍家后辈)主编的《京口鲍氏名人诗词选集》一书于去年正式出版发行。书中精选历代以来的2875首诗词。
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吉先生告诉记者,市档案馆已收藏由相关机构、各类诗社和市民个人选编的一批“家庭诗文集”。此外,在自发捐赠的家谱中也收录了不少歌颂家风及家族杰出代表的诗词。截至目前,全馆共收到市民捐赠的各类诗歌类图书200册左右。 (记者 干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