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金山水城四期保障房项目预计下个月竣工交付。这个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安置小区可以用“聪明”来形容——无论是通风、采光还是雨污水管道的走向,都经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后才确定设计图纸。市住建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住宅建筑不仅要节能、节材、节地,还应实现绿色、循环、低碳,这已成为我市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昨天,记者实地探访市区在建的绿色建筑,见识科技、环保为建筑业带来的全新变革。
自然与绿色建筑相结合
楼幢间距非常大,朝向东南,下凹式绿地沿地势坡延,一至七层阳台均斜面安装了太阳能集热板。这是记者踏进金山水城四期保障房项目的第一观感。项目现场负责人曹洋表示,这仅是表象的“绿色”。“对于居住环境来说,采光和通风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我们在设计图纸前,先行查勘地形地貌,通过计算机风环境模拟分析优化小区的规划布局,确定建筑的主要朝向为迎合镇江夏季主导的东南风向,更利于自然通风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曹洋说。在满足日照要求的同时,适当增大建筑间距,增强小区的空气流动性,使单位时间内进风量增大、风速提高,加速建筑外围护结构表面的散热。
自然环境也被融入建设。金山水城四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区域内原有的自然水系,合理利用周边河道水,并采用复层绿化生态补偿措施减少新建建筑对区域自然环境的破坏。绿化物种选择了本土植物如毛鹃、广玉兰、金边黄杨等。
“这个安置小区的建筑水平绝不亚于很多商业楼盘。该小区已经拿到了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镇江绿色建筑示范市工程组负责人陈易告诉记者。
新老建筑工艺更迭换代
戴上安全帽,记者随万科沁园工程部项目负责人毛文涛进入在建的沁园三期项目现场。47号楼是一幢32层的建筑,抬头仰望并不见木模、脚手架、防护网等设备,取而代之的是拼装式钢质爬架。据总承包单位、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丁先锋介绍,他们采用可循环使用的钢架、铝架,并集成为整体化的工作面,使建筑施工工艺更加集约高效环保。
传统的砖砌墙、抹灰等也被新式“武器”和工艺取而代之。丁先锋说,以往用砖砌墙,既不能达到一定的平整度,又费工费料。现在施工方运用了一种厚达10厘米的陶粒混凝土隔墙板,来进行室内外墙体浇筑安装。这种隔墙板好处太多了:不会空鼓、开裂;强度高,可承受100公斤荷载;平整度高,误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最重要的是,传统砌墙、抹灰内外厚度约为4厘米,而现在,隔墙板上只需粉刷、贴墙纸,业主的净使用面积有所提升。
毛文涛告诉记者,由于采用了更现代的建筑工艺,省工省料更省时间。就拿沁园三期来说,2015年3月开工,到2017年底即可交付。与以往建筑工艺相比,工期至少缩短了1/4。
绿色+海绵显现叠加效应
去年我市被列入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绿色建筑+海绵成为新的建设增长点。结合自然生态的海绵,绿色效应被进一步放大。比如新建小区都导入海绵设计理念,除景观绿化地面外,在地面停车位铺设植草砖,住宅楼出入口周围区域采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小区广场、人行走道铺设透水砖,使透水地面面积大大增加,更好地帮助小区“呼吸吐纳”。雨污水分流设施充分考虑到雨水的回用,通过雨水管布设将楼顶及小区内部雨水收集到储水罐中,可作为小区绿化灌溉用水、洗车用的中水等。
3月24日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于全国首批试点海绵城市的镇江来说,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怎样平衡城市开发建设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建筑叠加海绵后显现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的效果,是一个不小的课题。(记者 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