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这普通人家里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邻家妈妈残疾人托养站。杨金风,就是这里的家长。记者见到正在忙碌的杨金风,她穿着平日里干活的衣服,脸上的笑容里带着乡土气息。问及为什么要开办这样一个残疾人托养站,她腼腆地告诉记者,她自己有一个智力残疾的孩子,知道当好一个智残孩子的妈妈不容易。看到村里还有这样智力残疾或者肢体残疾的人,想到大家如能聚到一起,既能弥补他们缺少同伴的孤独,也更方便进行照顾。
2014年9月,在句容市残联和街道残联的支持下,下甸村邻家妈妈残疾人托养站成立了。托养站采用日间照料模式,共接纳了附近7名智力残疾、1名重度肢体残疾人入站。他们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19岁。“虽然有些人年纪大了,但是因为智力残疾的缘故,只有4-5岁小孩的智商,在我的眼里,都像孩子一样。”杨金风说。
残疾人的日常照料无疑是辛苦的。买菜、做饭、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成为了杨金风的日常工作。“辛苦是有一点的,但是看到他们在我的照顾下有了进步,心里面总是甜的。”她说。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她总是会问:“谁来帮我摆碗,谁来帮我发发筷子啊?”从一开始的无人理会到现在会主动帮助她摆放碗筷,盛饭,吃饭的时候还会相互夹菜,特别是看到肢体残疾的小王动作不方便,其他人还会主动去照顾他。点点滴滴,杨金风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她还记得第一次有人给她夹菜,说“阿姨你也吃呀”的时候,鼻子先是一酸,然后是心里面化开来的甜。
好几个残疾人的年纪都比较大了,同龄人早已走上社会,自食其力。杨金风想:照顾好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方面,如果能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赚一些钱,不是更好?说干就干,杨金风在街道残联的帮助下,先是接下了“剥蒜头”的工作,在市场上批发蒜头,然后再将残疾人剥好的蒜头卖给政府食堂。现在又接到了给衣服剪线头的工作。虽然工作都很简单,但是对于残疾人来说,却十分不容易。杨金风说,“通过这些简单的工作,能让他们赚一点零花钱,也让他们更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活出自己的价值来”。
如今,下甸村邻家妈妈残疾人托养站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街道残联的工作人员也会经常去看望站里的残疾人。更有江苏农林学院的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每星期都来托养站教托养人员画画、唱歌,和他们做游戏,亲切地打成一片。现在,她有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成立“爱心之家”QQ群,希望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能够加入到助残队伍中来,让爱的细流汇成江河,让爱的能量延绵不绝。(朱晨 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