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光阴流转,“老字号”应有不老青春

发布时间:2016-03-22 02:1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江日报记者 刘兰明 梁和峰

金山网讯 从春节前开始,结合“新春走基层”,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金山网陆续推出一组关注“镇江老字号”的报道,让读者重温了一回千年商埠百年老店的“光阴故事”。

或许是因为两报一网同时聚焦同步报道,或许因为“老字号”在舆论场具有强大号召力,系列报道刊发后,迅速引起读者热切关注。很多“老镇江”在“老字号”的前世今生中,重拾温馨和美好,同时也感受隐忧与希望。有读者评价:关注“老字号”真实又真情,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

关注公众的关注,的确是媒体责任所在。但对倾注着不同记忆和复杂情怀的“老字号”,一个更具责任感的问题是:我们到底该关注什么?

光阴流转总有我们的眷恋

2月6日,本报头版最受人瞩目的新闻之一,是通讯《22位糕点师傅坚守“老镇江味道”》。这是关注“老字号”系列报道的第二篇,刊登在除夕前一天,“老镇江味道”显然夹杂着浓浓“年味”。

事实上,后来当不少人谈论这篇报道时,首先跳入脑海的,就是当年去镇江糕点厂买“茶食”迎新年的记忆,购买者可能是童年的自己,也可能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凭借一份与过年有关的温馨回忆,这篇弥漫着“老镇江味道”的报道,很难不拨动人们的心弦。

“老字号”报道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它写出了“老镇江味道”;而读者关注“老字号”,首先关注的就是“老字号”背后的个体过往和集体记忆。在采写这组报道时,每位记者心中其实都有这样的“基本逻辑”。

本报记者华翔在评论这组报道时,提出了“老字号的情怀”。他认为,一篇篇报道不断地撩拨着家乡人的怀旧情怀,而这种情怀叫“老镇江”。的确,上鼎大祥扯布缝新衣,去恒顺打酱油过年,进谢馥春买鸭蛋粉、雪花膏,哪一个不是“老镇江”们曾经熟谙的生活场景?

但也不独“老镇江”,因为扯布缝新衣、过年买“茶食”,差不多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生人的“全民记忆”,怀旧、乡愁更是一种不分地域、民族的人类共同情怀。为此,“镇江老字号”的故事,同样也能引起“新镇江”或“外乡人”的共鸣。

无论是这次报道的“镇江老字号”,还是商务部先后两批认定的全国1000多家“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经营的大多是国人的日常吃穿用度。而在物质不丰富年代,那些与“老字号”有关的“吃穿用”,通常又会在春节前后迎来最愉悦的消费经历。这就让“老字号”与年俗有了天然关联,关注“老字号”因此也成了对传统佳节的体味。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资讯爆炸、价值多元,商业步行街上的店招差不多每天都在变换。关注“老字号”的报道备受关注,更多是因为“老字号”像个休止符一般,让行色匆匆的人们有短暂驻足时间,回忆一番往年旧事,咂摸一下生活原味;同时也让人明白:光阴流转,总有我们的眷恋。

“金字招牌”的传承和坚守

相对勾起温馨记忆,关注“老字号”的系列报道,也引发不少读者对“老字号”生存发展的担忧。(下转3版)(上接1版)

去年3月,在首批“镇江老字号”评审与认定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副局长周军捷表示,开展“老字号”认定工作,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进行“抢救性保护”。“老字号”是珍贵的历史痕迹,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品牌的代表,但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

在“老字号”研究领域,一个较为公认的数据是,伴随岁月流逝、时代变迁,70%以上的“老字号”已然消亡,存续至今的“老字号”,也顶多只有三分之一经营良好。这样的数据同样适用于“镇江老字号”。采访过程中多位记者都发现,很多“老字号”是以“坚守”的姿态生存。

按理而言,历经百年甚至数百年不倒的“老字号”,必有基业长青的法宝,仅那块被岁月淘洗得发亮的“金字招牌”,也能让继承者经营起来事半功倍。特别在当今品牌至上的时代,“老字号”凭借名牌优势,理应发展得更加顺风顺水。为何实际情况每每相反?

观察“镇江老字号”的生存轨迹,答案不言自明。以真江糕点厂(原镇江糕点厂)为例,这家鼎盛时期有数百工人的老厂,目前只剩22名员工,平均年龄60岁左右,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着实堪忧。但细细探究不难发现,如此生存状态看似老工人在“坚守”,其实是传统工艺在大工业化时代的艰难维持。

1945年9月19日,在一张或许是为了上报有关部门的“鼎大祥绸布呢绒号用笺”上,记载着当年三月份鼎大祥店的营业总额,为1491.93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多万元。而据那年绸布同业公会会费表显示,当时镇江城像这样的绸布店有50多家,绸布呢绒市场的庞大需求可见一斑。但时至今日,绸布店早已鲜人问津。同此遭遇的还有谢馥春等老店。归根结底来说,“老字号”的发扬光大,还必须跨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道坎。

有研究者认为,“老字号”所以大半消亡、境况不佳,除了受建国初期的“公私合营”及后来旧城改造等客观因素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老字号”经营理念守旧、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偏低,无法满足当今个性化消费与多样化需求,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窄。

“老字号”如何焕发新青春

3月10日晚,狗不理、王老吉、吴裕泰等十余家老字号企业负责人与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相聚,“老字号如何活、活得好”成为大家的热议话题。一个最广泛共识是,“老字号”要在不变中求变,不断追求创新。

这也是那些活得好的“镇江老字号”的成功之道。恒顺集团是“镇江老字号”的佼佼者,这家拥有176年历史的“醋王”,已从一“醋”独秀走向同心多元,目前产品包括调味品、营养保健品和健康饮品,多达数百个品种。由于不断创新,“老字号”恒顺正如曾经的门前楹联一样,“恒产恒出恒发展,顺情顺理顺财源”。

关注“老字号”,自然也不仅关注“老字号”的自身发展。“老字号”青春焕发的更大意义,还在于传承和发扬其背后的经营理念与文化价值。

2006年,商务部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时,曾明确指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诚信至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老字号”的共同特点,是“老字号”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商业文化。振兴“老字号”,继承和发扬“老字号”文化,对开展诚信兴商、弘扬商业文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诚信的确是“镇江老字号”的共同底色。存仁堂门一直信奉“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唐老一正斋代代相传的祖训是“缺味少药不出门”,而金鸡饭店的经营理念更加通俗易懂:今天的质量是明天的口粮。华阳清真饭店一度受市场上价低质劣的牛羊肉冲击,差点被“劣币驱逐良币”,但掌门人依然坚持品质品牌不动摇。

“工匠精神”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很多“镇江老字号”也是“工匠精神”的化身。赵氏琴坊有着“一看、二听、三动手”的独门绝技,传承人赵军单靠闻蟒皮味道,就能分辨出蟒皮是什么季节剥下来的,是活蛇剥的,还是死蛇剥的。

镇江中青旅董事长郝康宁认为,“老字号”传承百年,充满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一座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所需要的。因此,保护和开发“老字号”,要从更高层次、以更大视野进行,政府应更好发挥统筹作用,首先就要集中力量讲好“老字号”的故事。

作为不可多得的资源,“老字号”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老字号”的青春也是城市的青春。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长韬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