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福润天泽:因玉成器,艺在其中

发布时间:2016-03-06 00:3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1984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为当时的扬中县玉器厂,如今的润德玉器有限公司题字:“因玉成器,艺在其中”,浓缩了玉石的精髓所在。

如今,这幅字仍然挂在润德玉器最显眼的位置,笔墨劲道依旧,进门第一眼就能看到。经过无数岁月打磨的老字号“福润天泽”,也更历久弥新。

年近六旬的印永华是玉器厂改制后的第一代当家人,15岁进玉器厂学徒,当过车间主任,后来成为企业管理者,他眼中的玉器早已不是“玩物”,而是值得传承的文化。于是,“85后”的儿子印志超还在读大学时,就跟着“学艺”。在当地,父子俩坚守“老字号”,又不断创新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

曾经

一件玉器多国参展

靠门票挣回成本

印永华介绍,润德玉器的前身是扬中县玉器厂,创建于1957年,2007年企业改制成立扬中市华夏玉器有限公司,2011年11月又成立扬中市润德玉器有限公司。去年,企业品牌“福润天泽”被认定为镇江市老字号。企业曾位居“全国八大玉器厂”之列,玉器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而花卉雕刻技艺更是无人能及。

采访中,一件1米多高的“宝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通体呈墨绿色,色泽饱满、剔透,连每一条“瓦楞”都清晰可见。“这件叫碧玉六和塔,原型是杭州的古建筑六和塔,成品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是我们的‘镇店之宝’。”印永华娓娓道来,“它最风光的时候,曾作为我国玉器的代表作远赴日本、法国等国展览,当时光靠门票就挣回了本钱。”他说,我国的玉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历史悠久,玉器雕琢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是当今世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所理解的传承的意义也在于此。

随着玉器市场格局的变化,润德玉器逐渐转向以翡翠产品为主,与扬州等地的玉器产品形成错位竞争发展。

“这件叫‘十全十美’,根据玉料原来的形态,雕琢出10根黄瓜,寓意美好。而且有些部位带绿色,它的身价也因为这一点颜色而不同。”印永华解释。

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印永华发现,他的客户群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浙江、上海、深圳等地的爱好者慕名而来,本地消费者的身影也多了起来。采访当天,就碰上了一位当地市民拿着一串玉石项链来“品鉴”。而市场变化带来的希望,也更坚定了他守住“老字号”的信心。

如今

“刘怪们”正老去

却也“后无来者”

2007年企业改制后,润德玉器只保留了十多名员工,雕刻师超过了一半。在印永华看来,他们更是难得的“镇店之宝”,“我们扬中的这些老师傅擅长花卉雕刻,他们可以将花瓣打磨得极薄,使得玉器也更逼真,更具美感。”

年逾古稀的雕刻师刘元寿在业内被称为“刘怪”,“他怪在雕刻不看设计图,全凭感觉,但又胸有成竹。”印永华说,在这个行当里,80%的玉器靠人工雕刻,仅有少数生肖等挂件可以机械压制,而玉器的“艺”也正体现于此,“以雕刻一件翡翠花篮为例,工期可能需要大半年。所以,雕刻师傅都有个特点——能坐不能站,长期坐着雕刻养成的习惯。”

不过,他也坦言,目前企业的雕刻师傅年龄最大的已经70岁,最年轻的也超过了40岁。和其他传统手艺一样,玉器雕刻也同样面临“后无来者”的尴尬,“就我们扬中本地来说,雕刻师傅基本都没有接班人。可想而知,往后这样的手艺人会越来越少。”

也因此,这一现状带来了雕刻费用的攀升,无形中增加了玉器产品的成本。考虑到这一点,润德玉器在全国撒下“英雄帖”,集各地的雕刻精华,将优势产品扩大至花卉、仿古、人物等,“从丰富产品种类的角度来说,这样也赋予了‘福润天泽’这个老字号新的生命力。”

未来

“玉二代”要多元化发展

传承“玉艺”

印永华的儿子印志超是典型的“85后”,思维活跃,也更具“市场化”,“我理解的‘传承’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把我们‘福润天泽’的品牌一直做下去,也是一种传承。”

还在读大学时,印志超就利用假期跟着父亲到处跑,寻遍缅甸、云南等玉石产地。学艺过程中,又有创新。在靠口碑、靠实体销售的基础上,印志超尝试实体经营向虚拟经营发展,逐步将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转为线上销售,并承接了部分玉石加工业务,公司网站在百度、搜狗等各大引擎搜索网站搜索排名均位居前列,并于2014年设立淘宝网店。“未来三年,我们将在扬中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设立门店,经营项目也会扩展到黄金、铂金、钻石、白银等贵金属饰品,从而面向更广阔的大众市场。”印志超的多元化发展思路,也得到父亲的认同,“放手让他干!”(朱纪平 张涛 朱婕 摄影 文雯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