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即便时间过去了31年,77岁的唐镇北回忆往事时,仍有一种复杂的心绪:是后悔,也是无奈。
1985年,我国首部《药品管理法》实施,药品的生产销售进入了全国统一审批与管理的法制化轨道。由于种种原因,唐镇北未能及时恢复唐老一正斋的“一正膏”,让其获得新“身份证”。自此,这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唐家祖传灵药,走上了尴尬的新生路。
后悔对应的是“老字号”的昔日辉煌,因故难以再现;无奈是因为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必须面对坚硬现实。在昔日辉煌和无奈现实之间,唐老一正斋和大多“老字号”一样,唯有负重前行才能重拾荣光。
“橘井流香”的百年灵膏
上午10时许,早春的明媚阳光洒在唐家老宅的庭院里,唐镇北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这位77岁的老人,是唐老一正斋的第11代掌门,已为恢复祖业荣光奔走了数十年。
唐老一正斋的荣光,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清康熙初年(1662年),唐家先祖唐守义“得异人传授良方”,在镇江秘制成外用药膏行销治病,这便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唐老一正膏”,又称“万应灵膏”。“一正膏”由麝香、木香等79味中草药精制而成,舒筋活血、祛风止痛、化痞除瘀、消散顺气,应用面广、使用方便、疗效上佳,很快就蜚声大江南北。唐家药店——唐老一正斋由此也渐与北京同仁堂齐名,民间一度有“北有同仁堂做南方人生意,南有一正斋做北方人生意”之说。
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陈鹏年督管河南、山东、江苏等七省水利,手下河工因辛苦劳作很多患有筋骨疼痛,陈鹏年以“一正膏”疗之,解除了众人病苦。一次,陈本人贴用“一正膏”后,亲身感受到神奇疗效,便引用良药典故“橘井”,亲题“橘井流香”匾赠给唐家。
随着“一正膏”名声鹊起,很多仿冒伪劣药膏也出现。清同治八年(1869年),鉴于唐家及各级官府多次打假不绝,经同治皇帝圈阅,一块《奉宪勒石永禁》碑立在了唐老一正斋门前,后被誉为“中华禁假第一碑”。
如今,“橘井流香”匾额和《奉宪勒石永禁》碑,依然留存在唐老一正斋,见证着这一“中华老字号”延绵数百年的辉煌。
“准字号”为难“老字号”
1985年,时任镇江罐头食品厂工程师的唐镇北,来到省卫生厅咨询“唐老一正膏”的药品文号事宜。其时,《药品管理法》即将实施,新药审批将按新标准全国统一受理,原本由地方核批的“药字号”,也要逐步更换为“国药准字号”。
“唐老一正膏”1956年由江苏省卫生厅核发了“药字54号”,此时也面临“一代身份证”换“二代身份证”的问题。然而这一刻,“唐老一正膏”并不在唐家手中,而是属于市中药厂,并被改方后的“镇江膏药”所代替。
唐镇北介绍,1958年公私合营后,唐老一正斋时任掌门唐坚(唐镇北父亲),带着唐家药方、房产以及8名“唐家军”并入市制药厂,后转入拆分后的镇江市中药厂。由于“一正膏”处方庞大,部分药材名贵稀有,量产受到制约,经两次减方,药膏处方变更为25味药,并更名为“镇江膏药”。但即便如此,仍备受欢迎,年销售一度达1200万张。
不过唐家人坚持认为,减方已经违背了“缺味少药不出门”的唐家祖训,正宗“唐老一正膏”必须恢复。在咨询药品文号事宜时,省卫生厅的一名领导建议唐镇北,尽快按原药方偷偷制出“唐老一正膏”,并以此更换药品文号,否则“过了这一村再无这一店”。
唐镇北接受了建议,但却遭妻子极力反对。尚未从“文革”阴影中完全走出的妻子理由很简单:“一正膏”还在公家手上,唐家冒险另起炉灶,不仅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财力,再遭清算怎么办?
妻子藏起了家中所有积蓄,唐镇北无计可施。而“过了这村”的确“再无此店”,当唐家制出“一正膏”再次申领药品文号时,“国药准字号”变得难以企及。
唐镇北说,个中难度在于,没有及时更换“身份证”的“唐老一正膏”,此后必须按新药来申请“国药准字号”。也就意味要从成分分析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试验,完成33个新药研发项目,耗资至少数千万元。这对一个已被人使用数百年并证明有效的老字号名药来说,既不公平也做不到。
没有“药准字号”,“一正膏”严格说来就没有“身份证”。为此,唐镇北在国家、省、市相关单位间奔波了30年,至今没有结果。有时他后悔当初的“一念之差”,有时也释然:那是在当时条件下作出的选择,人可以抓紧时间,却无法超越时代。
尴尬新生路负重续辉煌
1992年,在移民美国的弟弟唐镇凯资助下,并经省医药局批准,唐老一正斋重新注册营业。唐镇北复兴祖业的梦想虽然艰难,但终于迈出坚实一步。
“这自然源于唐家人努力,但也是政府关心、群众支持的结果。”唐镇北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次他的罐头厂同事去北方出差,在青岛街头看到有人卖“一正膏”,5元一张,一位老先生一次性买了20张。同事很纳闷:当时一张膏药的行价才1毛多,“黑市”居然这么贵,而且有人买这么多。最后他才打听到,原来老先生要嫁孙女,膏药是陪嫁的。“早就知道‘一正膏’当年曾远销新加坡、印尼等地,北方也有富户把其当嫁妆陪嫁,但听到身边人的亲身经历,还是很激动。”
1996年,根据祖传秘方,“唐老一正膏”恢复生产销售。由于无法大规模宣传推销,当年仅售出6张。随后,凭借口口相传,膏药销量逐年上升,去年达到了2000张。300多年治病救人,唐老一正斋曾收到上万封患者的感谢信,但在“文革”期间付之一炬。恢复后的这些年,唐家再次陆续收到感谢信,目前已达上百封。2011年,“唐老一正斋”被商务部授牌“中华老字号”。
如今,“唐老一正膏”开始在网上销售,唐镇北也把复兴祖业的重担交到了儿子手上。新掌门唐汇说,最大问题仍是“药准字号”,“一正膏”要在夹缝中负重前行。
1977年,重病在床的唐坚对子女说:做膏药很苦很累,但做出来的膏药能为天下人治病,其乐无穷。唐镇北告诉记者,父亲的这句话永远记忆犹新,是唐家负重前行、重续辉煌的最大动力。记者 刘兰明 梁和峰 摄影 王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