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寻访儿时记忆中的老街
踏上青石板路,穿行于仿古青砖民居之间

发布时间:2016-02-15 00:1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大年初二,江苏大地艳阳高照,温暖如春。利用回家乡泰州姜堰区过春节的机会,我来到了熟悉又陌生的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区游览,寻访当年的记忆。

在我小时候,姜堰还叫泰县,为苏中“三泰地区”(泰州、泰县、泰兴)之一,隶属于地级扬州市,当年的行政中心设在姜堰镇。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一片轰轰烈烈的撤县建市氛围下,泰县也顺应时代潮流,改成了县级姜堰市。再后来,泰州、姜堰、泰兴、兴化从地级扬州市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地级泰州市。2012年,姜堰撤市为区,并入泰州。

姜堰的北大街片区,有点类似镇江的西津渡,也是一片有着老店老作坊、石板路、古戏台、老祠堂等历史遗迹的老民居片区。北大街为南北走向,记得小时候道路改造前,路两侧有两排高大的法桐树,沿街商铺林立,热闹非凡,回想起来很像镇江的大西路。我外婆家当年就在北大街内东侧的一条支巷——北后街,对这里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北后街巷与北大街平行,巷内是古朴的青石板路,沿路的电线杆则是少见的高大笔直的木质线杆,诉说着老巷久远的记忆。

在北后街巷的北端,则是我的小学——姜堰实验小学,小学的门楼是姜堰著名古迹、苏中地区体量最大的古戏台——东岳行宫万年台。回想当年放学后,我都是穿过有着斑驳墙面的古戏台门洞,沿着北后街的青石板路,回到外婆家。

回想起来,北大街片区的拆迁改造时间进度应该和西津渡是基本一致的。记得2005年,北后街还基本保留着当年的旧样,那时我刚刚成为一名记者,利用长假回家,拿着刚刚分配的单反相机,记录了拆迁改造前的北后街旧貌。

如今,站在北大街文化街区口,我已完全找不到当年的记忆。除了路牌名称未变,老街的模样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外立面仿古的现代建筑群。各式特色餐厅、商铺、酒吧林立,俨然是一个现代的商业街区。老街北端的东岳古戏台也被修缮一新保护起来,新的红漆大门紧闭着,实验小学的大门则改到了学校西侧。

在如今的文化街区内漫步,对我来说已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路走走停停来到北后街的南侧,我发现这里依稀保留了一些当年的影子。在靠近刘家桥巷的位置,路面又恢复成了当年的青石板路,两侧则是新建的仿古青砖民居。而巷口的拐角位置也与当年吻合,周边新开了几家徽茶茶馆、茶庄。查看了路边牌匾上的简介得知,这里复原了一片建筑风格略异于周边的建筑群——安徽绩溪茶商胡氏旧居。

这个上有马头墙,下有龙凤滴水檐,融合苏中古民居和徽派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旧居,是一个带两层小楼的四合小院,总占地面积有140余平方米。姜堰地处苏中平原,里下河地区,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无山,并不出产茶叶,但茶文化在姜堰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位置。馆内展牌这样介绍:1848年,徽州茶商胡允源首先来到姜堰经营茶叶。随后,胡树铭、胡炳衡、胡增钰……一位位徽州茶商接踵而至,依托这里发达的水网运输,一片片茶号先后诞生。至清末民初,姜堰、溱潼茶号众多,茶叶之好、品种之全闻名苏南苏北,两地茶叶市场年销量达到数万石之多。

走出刘家桥巷,来到北大街文化街区的沿街外侧,这里必胜客、星巴克、豪客来等时尚连锁餐厅鳞次栉比,这些姜堰分店在外观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与北大街文化街区一致的建筑风格,传统古雅的窗棂、华美精致的木雕和现代的快餐文化匹配的非常和谐,成为姜堰的年轻人最喜欢光顾的商业片区之一。

每个城市其实都有这样一条老街,承载着这个城市一代人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老街在转变,属于这代人的记忆,也在渐渐模糊消失。换新后的老街坚持着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将承载着新一代人的记忆。(记者 马吉)摄影 马吉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