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22位糕点老师傅坚守“镇江老味道”

发布时间:2016-02-06 00:1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礼盒装的杂食今天有卖吗?”“来迟了,卖光了!”“已经空跑了三趟,一到过年杂食卖得特好,想给家里老人买盒杂食真难!”

前天下午,在真江糕点厂门口,从桃花坞骑车赶来的王女士“扑了空”。和王女士一样,不少市民在每年置办年货的清单里,糕点厂生产出来的传统糕点备受“老镇江”喜爱。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吃到正宗的镇江本地传统糕点,糕点厂22位师傅们加班加点,铆足劲加紧生产。然而,师傅们平均年纪已经60岁,糕点供不应求的背后却是老师傅们对“镇江老味道”的坚守。

下午2点多,在巷陌深处,还没走进糕点厂的大门,就看到了工人们拖着一车车刚做好的糕点,运往贺家弄巷口的卖点去销售。“除了中秋前忙着做月饼,每年春节前忙着给市民备杂食年货,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般提前40天准备材料,提前20天开始销售。”糕点厂厂长翟宏宝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忙着给顾客备货。

不光厂长一人“台前”忙,走进生产车间里,10多个师傅们穿着白色工作服在“幕后”忙活着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在锅炉旁边,一位师傅拿着碗盛着煮好的甜糯米,撒上核桃仁、芝麻、桂圆肉、红梅丝等,制作卖相清新的八宝饭;再往里走,师傅正在将塑料袋打包好的云片糕装进红色纸盒子里,因为“糕”是镇江人必备的年货;另一头,三位师傅分工明确,分别在装袋、称重、封口,将大京果一袋袋包装好……

记者一圈走下来,发现在这间设备落后、环境简陋的生产间里,光是眼睛看到的杂食品种就有10多个,全是师傅们手工制作。“镇江人过年杂食爱吃大京果、云片糕、蛤蟆酥、蛋黄酥、桃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吃,吃惯的市民就是少不了它们。”为了一饱市民口福,“淡季”的糕点厂还是会做一些热销的杂食品种。

糕点厂前身是闻名遐迩的爵禄茶食店,1927年由当时糕点界元老徐振荣、褚元良等合作开办。1956年联合五条街春生和茶食店、余巷口采芝斋茶食店、银山门天平村茶食店、大西路福禄全茶食店、仁章路稻香村茶食店5家公私合营组建了镇江糕点厂。1966年时,厂址迁到了现在的贺家弄196号。

“计划经济时代的糕点厂,整个镇江就这么一家,要保证全市市民的茶食供应,逢年过节人特别多,大家伙拿着票来这里兑换年货可热闹了!”70岁的贡祥海是厂里“元老级”人物,因为对老手艺、工厂有感情,退休后依旧在厂里做糕点师傅。他说,糕点厂发展最好时,光是工人就有276人,当时产品种类十分丰富,每个季节有不同的糕点,分为春果、夏糕、秋饼、冬糖,品种上百样。

到了1995年时,市场化经营,糕点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大,生意逐渐下滑,厂里工人都下岗了。面对从事几十年的糕点业,翟宏宝和几位工人实在是不舍,加之就业困难。于是,1996年,几位工人们便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大家一起将原先的糕点厂继续做下去。有着固定的“粉丝群”,很快他们生产出来的纯正镇江味道的糕点再次受到市民们的喜爱。有了他们的坚持,几十年的糕点制作工艺得以传承了下来。

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面对春节前的销售旺季,厂里的22位工人还是“老员工”,工人们平均年龄都在60岁左右,其中最年轻的51岁,年纪最大的70岁。糕点厂能维持多久?传统制作手艺还能坚持多久?视老师傅身体状况而定。“我们也想过招收一批年轻人进厂里,但发出去的招聘信息压根就没人响应。”翟宏宝坦言,糕点师傅收入上不来,年轻人自然不愿意来。由于糕点厂“季节性”的因素较大,淡旺季综合才能够工人的温饱,即使招工人也必须是有经验的“多面手”,厂里招工难,只能让老师傅们加班加点。

为了让本地特色糕点适应市场,翟宏宝也曾有过一些想法。“西津渡刚开始发展时,就有人建议我们去租门面定点销售。”且不说房租、销量,光是让专人定点销售就让翟宏宝为难。“厂里谁愿意长期在那儿做销售,毕竟大家都是老师傅。”

谈及未来糕点厂的打算,“目前是希望能够扩大改造车间环境形成规模,更新一些制作的设施设备,外部条件改善了,人手紧缺问题自然能解决一些。”但这些都需要资金来运转,资金少是制约翟宏宝“希望”的关键原因,他笑着说:“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杨佩佩 任罡 )摄影 王呈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