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去档案馆,能听到最纯的乡音
市民调阅利用手续与纸质档案一样

发布时间:2016-01-13 00:2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在镇江方言中,“去”的发音为“扣”;在市郊东乡方言中,“玩玩”的发音为“嬉戏”……这些饱含浓厚乡情的镇江乡音,从现在起在市档案馆调阅视频档案就能听到了。

近日,市语言文字委员会工作人员裴先生将由语委录制的、共计28G的镇江方言视频送入市档案馆永久收藏。记者从档案部门获悉,音视频数据如今已越来越多地被收入我市各级档案馆。

市档案馆去年征集视频档案479G

市档案馆此次征集到的28G方言视频,包括镇江市区和丹阳、句容和扬中三个辖市的地方方言,由市语言文字委员会选取一直在本地居住且没有外地求学或生活经历的人员为采集对象,分为老年男性、老年女性、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以及多人混杂几种类别,每段视频采集对象按照主题即兴发言20分钟,保留下最纯正的方言文化。

裴先生介绍,近些年,随着人口流动以及城市现代化,身边年轻人讲方言的越来越少,方言的缺失会导致地域文化认同危机,所以理应加强对本地方言文化的保护,将录有镇江方言的视频送入档案馆收藏,可以使这一地域文化的载体得到永久保管。

据市档案局征集编研处魏志文处长介绍,各行各业和市民如今向档案馆送藏的档案资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档案了,随着技术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向各级档案馆送藏音视频数据资料的市民越来越多。据统计,仅去年,市档案馆向社会各界征集的有关镇江的视频档案资料达479G。

“这些音视频档案的内容,包括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各地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关于我市地域历史文化、民情民俗、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具有档案价值的资料。”魏志文说。

音视频档案今后将全转成数字格式

“上世纪90年代前的音视频档案还是传统的音像视频资料。上世纪80年代,由市档案局征集的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镇江三山》纪录片,即是这样的格式。”魏志文说,市档案馆开始征集的音像视频资料,都是电影胶片、磁带等。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打字机和电脑的逐渐普及,各单位和市民送入档案馆收藏的音视频档案以3.5英寸软盘为多。再到本世纪初,送来馆藏的就是CD、VCD光盘了。”魏志文继续说,“再到现如今,都是数据格式的音视频。”

“随着电子技术和数据技术的不断升级,送藏的音视频资料的录制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音视频的质量也越来越好。”魏志文还介绍说,“出于档案保护的考虑,今后有条件的话,我馆将把以前的视频格式全部转换成新的数字化视频格式,从而便于保存和利用。”

多用于学术研究、乡土教育等领域

去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战争胜利70日周年,在档案资料收集和挖掘过程中,我市各级档案馆有意识地收藏音视频资料。

扬中档案馆工作人员自带录音设备征集“口述档案”,上门对油坊镇长旺村的抗战老兵张同德进行“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有的单位还将地方史料制作中形成的音视频资料送入档案馆收藏。市史志办公室去年制作了“永恒的记忆”——镇江抗战系列历史纪录片,并将多张数据盘送入市档案馆。

据市档案馆不完全统计,该馆仅放在移动硬盘内的数字化视频档案,容量就接近1T。这大量的音视频档案资料,该馆将不会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的开发和使用。

音视频档案,市民该如何调阅和利用呢?魏志文介绍,市民只要携带个人有效证件(身份证等)或单位介绍信,到档案馆查档利用窗口进行调阅和利用即可。调阅手续与纸质档案的查阅利用途径一样。

魏志文还表示,音视频档案调阅和利用的群体,目前主要为社会科学学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他们主要利用音视频档案进行学术查考,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资政育人等。此外,市档案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市档案馆还利用这些音视频档案开展中小学生爱国爱乡的教育活动。(吉星昇 干光磊)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