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江之源:小小江鱼的“供给侧”

发布时间:2015-12-19 01:2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惊晓,窗外一声啼鸟;脚步,惊起一滩白鹭。”12月16日早晨,四面环江的扬中岛东南侧,扬中最大的生态农业项目——江之源,举目远眺,碧水淼淼烟波萦;近处,野鸭、白鹭,自由自在与你为邻。

  农业项目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扬中把江之源作为一个样板工程来打造,把三农与三产服务业深度融合,提供与众不同“供给侧”——江水是“升级的”,生态塘层层过滤,用饮用水的标准去养鱼;养出的江鱼也是“升级版”,科研人员“贴身陪护”,食物链模拟生态;消费者食用这条鱼时,还可以查它的“身份证”,从出生到长大都有记录……

  给江水“洗个澡”

  50余亩,6个清澈见底池塘,水底的沉水植物清晰可辨,池塘边的茭白在微风中沙沙作响,芦苇花在阳光下摇曳生姿……如此好生态的池塘里,竟然没有一条鱼。

  “这些水生物净化池塘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江水过滤系统’,不通电、不架设机械,通过种植沉水、漂浮、挺水三大类植物,以生物办法对一些溶解于水中的污染物质,以及不溶于水的细微物质进行净化。终端流出的江水都是‘升级的’,等于给江水‘洗了个澡’。在保留江水丰富营养的前提下,我们用饮用水的标准去养鱼。”江之源总经理朱纪坤告诉记者。

  “为什么不用江水直接养殖?”记者问。

  “长江水里面含有一些污染物质,含量高了,养出来的鱼吃起来就会有土腥味。还有一些重金属元素,也对养鱼有害。”

  “江水净化的第一步,就是采用过滤设施对水中的固态悬浮物等进行过滤。我们采购了3套过滤设施,过滤流量可达300吨每小时。”朱纪坤介绍道,“过滤后的水在生态净化塘里待上4-7天,再由专业检测人员进行检测,7项指标全都过关了,才能拿来养鱼。”

  对于这套生态净化系统,朱纪坤颇为自豪,“放眼全国,还没有人搞过这样的系统,这是我们与农科院的合作项目,有科研攻关和近千万元的资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养鱼给鱼吃

  跟着朱纪坤一路走,记者又见到一个特别的鱼塘群,20公顷的鱼塘里,居然都是只有手指头大小的鱼。

  见我们一脸不解,朱纪坤乐呵呵地介绍:“这是饵料塘,没有商业价值,养出来的鱼全部是给刀鱼、河豚等肉食鱼类吃的。”

  养殖饵料鱼,江之源建立了科学的模型体系,遵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自然规律。据朱纪坤介绍:饵料鱼不大,生长周期短,按年产50多万公斤的鱼来测算,每年的饵料鱼量要达到65万公斤才可以供名贵鱼食用。为此,他们新建了存放量达150万吨,一次可即冻30万吨的大型冷库,另外,还向长江附近渔民收购小鱼,扬中渔民大大获益。

  目前,江之源渔业建立两万平方米的网箱养殖基地,养殖了刀鱼、河豚、鲥鱼、鮰鱼等三十几个品种的鱼类。

  “不喂养传统饵料,不缩短养殖周期。”现场的省农科院专家告诉记者,江之源的原生态食物链条让鱼的品质得到提升,已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

  饵料鱼的繁育,江之源投入一千余万元。

  为鱼办“身份证”

  为鱼办“身份证”,拥有各自完整的电子档信息。这是他们“鱼”众不同的另一处。

  江之源的鱼工每天都要例行水质监测和饵料投喂的相关信息记录,每个环节电子信息采集后通过汇总,就能形成完整的追溯链。

  朱纪坤拿起手机,打开网络共享的公司水产养殖信息电子档,各个标准化鱼池的养殖信息一目了然。“二号棚1号池已完成氨氮检测,2号池正在进行饵料鱼投喂……我们的每一条鱼都可追溯,从苗种培育到商品鱼养殖,全程都实现了标准化。”

  记者翻看记录表,上面清楚地记录了每一批鱼从孵化或苗种采购、鱼苗生长、成鱼饲养等过程中的水体检测、饵料投喂、药品投放等各个标准化操作程序。

  江之源给水产做“标准化”,是供给侧的实践创新,在从事水产养殖之初,一直执行的都是国家标准。他们还与省农科院进行深度合作,自行制定了江滩围栏养殖、大棚养殖、池塘养殖、苗种繁育等4大类标准,共计23个具体操作规程。

  前不久,江之源申报建设省级特种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参与起草制定至少2-3个省级、国家级地方标准,指导全省其他地方的水产养殖。

  “要300斤江鱼对吧,好,今天就给你们送来。”早晨8时许,企业副总经理刘良华放下电话,满脸欣慰,对外销售没多久,“回头客”却越来越多,“近的泰州、姜堰等地,远至北京,很多市场都占领了。”(孙薇 秦天 徐琳 蔡小俊)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张明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