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 民生大爱暖镇江

发布时间:2015-12-18 03:1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物档案

尹卫民,镇江市民政局局长。“十二期间”,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全国首家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居全省首位;全面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主导开发全省领先的“镇江市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实现社会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全省首家构建“中心社区+基本社区”建设模式,全市“政社互动”推行率达100%。

5年来,镇江民生建设持续推进,处处都能听见民生建设的声响,回应着老百姓的所思所盼;

5年来,镇江人民都在感受着民生改善的变化,触摸着身边的实惠,体会着来自政府的温度;

5年来,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出台,一笔笔民生保障费用的支出,描绘出镇江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美丽图景;

5年来,镇江民生保障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受益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

作为民政战线上的一位工作者,我很荣幸地成为这些喜人变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因为,“十二五”以来,镇江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一件件事关百姓冷暖的民生大事一一破题,一项项事关衣食住行的惠民工程陆续铺开,绘就着镇江发展的美好蓝图,奏响着改善民生的恢弘乐章。

“十五分钟生活圈”

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记得有一次去住在江滨新村的一位朋友家,他很兴奋地对我说:“现在我们社区不仅有棋牌室、乒乓球室,还有小剧场和健身广场,社区里还专门为我们配了卫生服务站,真的是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全部问题。”我听了这些话特别有感触,社区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居民的另一个家,让居民在这个家里感到舒服,就是我们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按照十八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良性互动”的要求,“十二五”以来,我们努力为居民打造便捷舒适的“温馨家园”,让市民不出社区就能触摸到满满的幸福。为此,我市出台《关于开展城市中心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开展了“社区服务中心(中心社区)+基本社区”的建设试点,为市民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中心社区的建设,扩大了居民服务空间,实现社区服务中心文体娱乐活动、居家养老、社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组织培育、行政性事务办理“六集中”功能,发挥了社区服务应有的作用,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明显增强。

目前,全市已建成万科社区服务中心、电力路社区服务中心、古城社区服务中心、金江社区服务中心等9家社区服务中心,根据居民需求,设置特色服务,居民可以在中心社区进行娱乐、就餐、养老等活动。

建立养老服务体系

让老有所依不再是梦想

养老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现在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近63万,8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了88769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23.15%。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十二五”以来,镇江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方位细化、强化养老服务保障措施。

变化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无论是走进社区,还是来到养老院,我都能感受到洋溢的幸福感。尊老红包、虚拟养老院平台、老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眼健康助老行动、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如果说“三位一体”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为我市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搭起了一个框架,那么老年助餐点建设、冬季为老助浴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则满足了更多老人更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数据显示,“十一五”末,全市养老床位总数10165张,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覆盖率城市为27.6%、农村为18.5%,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未实行,80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制度是城乡有别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未建立;而“十二五”末,全市养老床位总数已达26269张,新增16104张,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覆盖率城市达到100%、农村也达到95.8%,全面推行助餐服务和市区“三无”老人免费午餐,80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制度实现辖市区全覆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实现以县为单位全覆盖。

建设社会救助平台

把民生放进百姓心坎

老百姓最关心什么?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十二五”以来,我特别自豪地就是,参与了镇江社会救助平台的建设工作,让更多的困难人群都能得到相应的救助服务,把民生建设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目前,我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已日益完善。一方面,实现了城乡低保标准和管理制度一体化,镇江市区城乡低保标准达610元,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230元和360元,增长60.1%和144%,同时临时救助、特殊困难残疾救助、困难群体价格补贴、普惠型节日补助等也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社会救助制度和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我市出台了《镇江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建成了一门受理、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救助对象信息查询等救助平台。下一步,还将出台涵盖多部门、多领域的《社会救助托底保障工程方案》和《临时社会救助办法》,让镇江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日臻完善。

作为民生战线的一位建设者,我越来越感觉到,民生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民生建设上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实事地办。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民生建设步伐的加快,镇江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将节节攀升,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和谐,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本报记者 张立华

“十二五”档案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长韬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