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又是一个丰收年。丹阳一家庭农场经营人刘程平算着自家的小账:“今年享受农机补贴政策,新添置了3台烘干机,为周边种粮大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这是今年新增的一块收入……”
富足的笑脸洋溢在刘程平的面庞,也洋溢在越来越多镇江人的脸上。“百姓富”的幸福梦正照进我们的现实。总书记的寄语犹言在耳。回眸过去一年,镇江大地正全力实施民生共享加快推进“百姓富”。
富起来,首先鼓起来的就是钱袋子——
今年前三季度,镇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4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57元,增长9.5%,增幅较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2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16元,增长8.2%,增幅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今年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为10%;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普调,平均增幅11.6%;增发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提高……收入增幅跑赢全国GDP,数字的背后,是清晰得可以触摸的生活变化,一揽子惠民政策带给百姓的是真金白银的“获得感”。
富起来,我们的创业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不仅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也激发了无穷的社会活力。
市人社局将原有商用大楼“汇萃园”改造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镇江创业园,“OK帮”、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儒牛网,众多项目在此落地生根。镇江开启“盘活资产发展众创空间”模式,李克强总理批示推广“镇江经验”,该模式被全国多地复制和借鉴。
从联合办公模式到创业社区模式,从全面服务模式到加速器模式,全市179个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忽如一夜春风来,给镇江这城市带来了丰收的美景。
从幼教起步,短短十年成为多家快捷酒店老板的王海宇;到出身军旅,后成为户外用品大咖的周翔,镇江涌现出许多创客,他们都是从草根起家,靠不断坚持创新创业成功。
“每个月4000多块,收入还可以。”市民小潘对未来的信心源于自己一份不错的工资收入。镇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让有技术的劳动力正成为一种紧俏资源。在人口红利拐点出现之后,稳定的就业收入,正成为一条值得期待的收入增长之路。
创业就业,民营经济春潮涌动,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百姓富就有了强劲的“动力总和”。
富起来,镇江还一直在做一道减法——
占比很小的贫困人口,能否摆脱贫困,这是党和政府始终关注的“减法题”。
“用三年左右时间,让经济薄弱村、贫困户脱帽。”这是镇江人在“百村万户”中提出的口号。扬中等辖市区三年任务已经提前完成,而领导挂钩到村、一户一策,因地制宜,扶贫开发政策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方式转变,获得了百姓的一致喝彩和点赞。
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市累计落实帮扶项目819个,项目完成后,村集体预计年增收1.93亿元;已到村帮扶资金3.32亿元,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了1.36亿元。
全国道德模范赵亚夫,把贫困村戴庄变成了全国出名的富裕村。如今他对戴庄有了新期待、新定位,希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让农业效益再翻一番。能够把普通务农者组织起来,带领全体农民发展生态、有机、高效农业,最终实现差异化共同致富。
富起来,我市社会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的心头之痛。建立覆盖城乡的健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更是广大人民的热切企盼。
60多岁的王玉兰,胸闷腰痛了5天,丈夫拉着她来到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虽是乡镇医院,可是她在这里拍的X片,通过远程传输系统,5分钟后,她就可以拿到市一人医做出的诊断结论。
“只有基层做大、做强、做优,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才能实现分级诊疗,才能彰显医改成效,才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让群众受益。”市卫计委副主任苏枫介绍。市区康复集团和江滨集团分别下派医务人员到社区坐诊,而市区每个社区均有2名以上上级医院医生坐诊。
医改是“难啃的骨头”。如今,诸如此类的民生攻坚战,教育改革、环保、文化建设等正在各个领域有序展开。
富起来,托底的安全网正在织就——
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就是要托住民生底线。为了让“居者有其屋”升级成“居者优其屋”。市住建局今年建成1个美丽宜居镇,10个美丽宜居村,完成了世业镇全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建设任务,400多户市民喜迁公共租赁住房。
今年1月份,民政部门正式启动“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点”布点工作,年底将建成40个老人助餐点,帮助空巢老人解决“吃饭难”的问题。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0张,护理型床位达30%以上,市区民办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服务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全覆盖,确保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85%以上。
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富足与愉悦,体会到幸福和尊严。(司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