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记者日前从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了解到,我市正在加快推进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库建设,有望明年建成。
1991年,我市正式成立全国首家以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目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之后,民间文艺资料库改为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至目前,该库已收藏20多个省、市的民间文艺专集和内部资料卷等4千余册,珍贵的手稿80余万份,我市98个乡卷本手稿约280万字,以及近200小时原生态音响录像资料和国内各省市数十位民间艺术家手工制作的精湛的民间艺术品百余件(套)。
随着时间推移,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中存放的资料越来越多,早期资料也随着时间慢慢出现各种问题,例如纸张发黄、变脆;磁带、录影带变得不清晰;照片、图片陆续褪色……
如何抢救这些资料,怎样能让这些资料不随时间而“风化”?本世纪初文化部便提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想法。2014年镇江“白蛇传传说”成为国家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第一批试点项目,市民艺馆圆满完成了试点。在此过程中,民艺馆深刻地感受到我市非遗数字化数据库已迫在眉睫。2014年年初该馆正式立项,建立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要建立数据库,必须要有专业、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最终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与江苏大学计算机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库”。
据介绍,“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库”建设自去年6月开始。主要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去年完成的,民艺馆与江苏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非遗种类和数字化要求,制定数据库建设方案;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数据库结构的构建,实现目录建立、编辑浏览等功能,同时开发扫描文档处理软件,实现对录入数据库的扫描文档进校正、对比度校正等修正功能。目前我市非遗数据库建设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工作。明年上半年是第三阶段,着手对软件进行测试与试运行,完成软件开发。
市民艺馆负责人介绍,我市非遗数据库的最大功能,就是保存几十年来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收集、整理的资料,使这些资料以数字化形式永久保存,便于统计、分析和查询。今后还将开发共享功能,将资料通过网络向公众开放,使非遗资料来自社会、服务社会。(怀悦 竺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