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举行历史性会面 快阅读历史将如何记载“习马会”?
光明网评论员:66年磨一“见”,80秒握手永流传。昨日“习马会”如期登场,铸成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的历史性一刻,也在世人瞩目的一握中,翻开两岸互动的崭新一页。彰同胞情义,弈经世名局,勾画了“习马会”上强手布局的瞬间;“习马会”,则勾勒出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也正因如此,它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都引发了巨大反响。“划时代”“里程碑”……这些意义表陈,不仅寄寓着两岸舆论场对“习马会”的高期待与好评价,也是历史镜头对这场会面的定格反馈。
历史总会铭记那些特殊节点上的创举盛举。而时下的两岸关系就处在攸关民族未来的重要节点上:自2008年起两岸开启的“协议推动型”交流合作,让“咫尺天涯”变得处处通途,但时至今日,该模式已走到了瓶颈期,两岸关系也迎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口,而“习马会”则如点睛之笔,以突破性创举起到了质变“触发”作用:它将两岸沟通对话机制,从现有的两岸两会协商、两岸主管事务部门常态性联系机制,提升到了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新高度,让两岸互信达到了最高点。这定锚了两岸关系的未来,为两岸关系继续前行带来了新动能,也注定会被历史的如椽大笔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会面时机上看,它呈现出了罕见的破局智慧。历史通往未来的管道即为“势”,“顺势”难为则“造势”。要知道,“三通”着地、ECFA实施等铺垫下,两岸交流在深度、广度上都不断加深,“合则两利”已成共识,但长期以来,两岸领导人实现对话,“场合”和“身份”的问题是绕不开的坎。但这次,双方善谋历史、共创良局,有意搁置分歧,无论是以“先生”之称扫除“身份”互认层面的障碍,还是将地点选在“九二共识”萌芽地,都彰显了“一个中国”原则基点上的务实性。
从会面表述上看,“九二共识”“和平福祉”“同胞亲情”,已然成为三个关键词。习近平在致辞中希望两岸同胞要“奋斗坚持九二共识”;闭门会谈中,习近平亦再度强调希望台湾各党派、各团体坚持“九二共识”;马英九提出的五条主张,同样以“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为起始。这无异于对“九二共识”打下的政治基础的强力再确认,也为两岸关系进行了定调。
从会面意义看,它不仅加固了两岸关系既有的发展成果,更在开先河的两岸领导人面对面沟通中,确立极具参考价值的原则与范本,走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这同时也为未来两岸领导人会面会晤成常态埋下了伏笔。这宣告了有能力有勇气有意愿解决自己历史遗留问题的决心,也奠定了两岸高层交往和沟通的新基础,让两岸社会整合的巨轮隆隆向前、不可阻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即便现实中还会有些杂音,也很难以开倒车损害已取得的两岸和平发展成果。
近来两岸“经热”成为常态,而今“习马会”让两岸交流从以经济为主轴切入到寻找更合理定位的阶段,这也拓宽了两岸携手共进的空间,对接了两岸民众享“和平红利”的愿望。就国家战略层面而言,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方面推进,维护南海主权等问题又亟需共同发声的宏阔背景墙下,两岸关系突破也会意义深远。
“兄弟一心,其利断金”。“习马会”迈出了两岸关系的攸关一步。这一步,对于两岸和平发展、共谋民族繁荣甚至重大问题解决,都至关重要;这一步,也必将在历史上留痕。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