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创新的科学内涵?我们认为,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知识,创新的政策, 创新的战略,创新的文化,都是重要的内容。
一、创新的思维
创新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突破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比如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往往过于看重其灵活的机制。实际上,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对高科技企业,对大企业,灵活很重要,但是实力(即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可以包括核心技术、品牌、优秀的企业领导和员工等)更重要。我们今天的民营企业,机制不能说不活,但是像华为这样可以在世界上起引领作用的,数量非常有限, 有一席之地的,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实力不足,不是机制还不够活。换句话说, 在新常态下,仅仅依靠、甚至是主要依靠机制灵活, 已经远远不够了。
再比如对国有企业的认识,往往是一提到国有企业,马上就想到腐败、低效、不努力。有多少人认识到, 当今优秀的国企,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这样的企业就不用说了,在中航工业中有些企业也是一周工作6天,一天工作11个小时。中石油、中石化则开发出了很多世界一流的技术,为他们的发展、包括发展国际业务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中移动去年一年建设了70多万个基站,今天4G 用户已经接近2.5亿,加上3G 用户, 接近4.5亿。另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大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比如,1998年,R&D 投入最多的20家大大型企业就占了全球所有企业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研究与开发)投入的20%;300家大大型企业就占了60%。在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很弱小的情况下,如果一味想着把国有企业拆分掉,就会犯战略性的错误。
二、创新的知识
进行创新还必须掌握创新的知识,比如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有哪些有效的方法,需要尽量避免哪些错误。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时,这些都难以成为企业领导首要关注的问题,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新常态的重要特点是市场趋于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下,主要依靠市场营销已经不合适了,必须在更多的领域,特别是技术、产品领域,进行创新。但是,我们真正熟悉的是以技术引进为基础的大规模制造,以及以此为中心的创新,对于更广义、更重要的创新(比如原创性技术的开发),则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学习。
比如各种技术创新的方法,有效性存在非常大的区别,需要优选。技术集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的方法,其核心是多学科知识综合,不同领域的专家在一起解决同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把不同的技术聚合在一起。他运用“技术集成”概念研究了很多产品开发项目的绩效, 发现运用这一方法非常有效。比如,他研究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大型计算机企业的27个开发项目,发现美国和欧洲企业需要投入的资源远高于日本企业,前者需要456人/年,后者只需要188人/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是否运用这一方法。
三、创新的政策
创新要求在国家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因为新常态说明原有的政策已经失效。比如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需要把握恰当, 防止走极端。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多去十几年,发展异常迅速,基本模式是把土地交给开发商开发(价格越来越高的)商品房。在新常态下,这一模式是不可能持续的, 更不可能持久。 但是, 经济发展失去了房地产行业的支撑,短期内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因为这个产业的带动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需要的是政府政策的创新, 学习新加坡,把土地真正掌握在政府手中,把大部分土地用于解决城市居民的基本住宅需求(不见得是“保障房”,应该设施比较齐全、生活比较方便),少部分用于(高端)商品房开发,以此实现这个产业的“细水长流”。同时,通过这种方法,“以时间换时间”,把创新的力量积累起来,进而真正实现以创新为基础的发展。这里的关键是,有些创新(比如重大技术的开发能力),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以时间换时间”。
这样的一个政策,其积极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实际上,新常态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包括年轻的科学家、工程师,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住房没有着落是其中根本原因。问题的负面作用不用强调也非常清楚:安居才能乐业。而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企业可以解决的,还需要政府积极参与才能有大的作为。
再比如,如何理解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是不是主要依靠企业出资?从历史经验看,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这样可能非常不合适。比如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初,美国R&D 投入的主要来源,既不是企业,更不是高校,而是美国联邦政府,其所占比例一直超过50%, 在整个60年代是企业R&D 投入的两倍以上
四、创新的战略
在企业层面,企业领导者需要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 更加注重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真正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放在核心位置,而不是过于偏重某些方面(比如市场营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点。一是不要投机取巧。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甚至国际化,都不必然带来企业能力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还是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好的营销。二是关注生存。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经济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大量投资于“见效慢”的创新,不见得是个好的选择。
五、创新的文化
好的文化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培育创新的文化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投入,要舍得投入。下面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IBM曾经有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经理,花费了1000多万美元从事一项新事业,结果失败了。这位年轻的经理对IBM的总裁老沃森(Tom Watson)说:“沃森先生,我想您希望我辞职”。沃森先生的回答是:“不要开玩笑,我们不过是花了1000万美元使你受教育” 。
总之,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从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知识、创新的政策、创新的战略、创新的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光明理论·“十三五”展望一】“十三五”规划的十三个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