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思义 John Ross (英国)
西方媒体对“十三五”规划纲领的关注集中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上,实时新闻报道主要聚焦于取消独生子女政策、全面放开二孩。中国舆论则从社会和环境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十三五”规划树立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目标。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所强调的重点所在。
中国对“十三五”规划的解读比西方媒体的理解更为到位,找出这个问题的根源非常重要。同时对于这个根源的分析也澄清了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有关中国不需要“十三五”规划、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应当废弃的错误论调。
新的五年规划的核心经济目标是,到2020年让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以及潜在消费量均比2010年翻一番,与此相关的关键经济参数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的,这就要求在2010至2020这十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维持平稳增长。
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达到收入和消费的目标,更要在教育、医疗、环境等其他关键领域都取得进展。“十三五”规划将成为中国全面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正如习近平反复提及的:“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意义重大,但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国经济比以往有了很大进步,在此前提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直接关系到规划中的经济优先事项,如提升制造业水平、创新、整合与其他经济部门的互联网应用及“大数据”应用。但经济增长只是规划为实现更广泛的人权和国家目标所不可或缺的手段。
要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应该明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既不是社会中立的,也是不足取的,因为追求这一增长最终会导致钢铁、水泥等产出的增加。关键一点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延长平均寿命、扩大消费、改善健康和教育等人类目标高度相关。因此,中国只有缩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才有可能实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为了从根本上说明“十三五”规划的经济指标与社会目标的关联性,我们以平均寿命为例,平均寿命是人类福祉所最敏感的指标,这一指标的变动直接反映综合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国际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异对国家间预期寿命差异高低的影响率为73%。因此,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直接和间接改善社会环境,这是“十三五”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倍增目标的原因,也是中国继续保持相对较高增长速度的正确性所在。
(作者John Ross系中国网专栏作家、知名中国经济问题学者、前英国伦敦金融与贸易署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