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小区失管后,环境及卫生令人担忧,遭到诸多居民的指责,如今多部门协商,准备共同治理,解决管理难题,却不想再度遭到居民‘棒喝’,真是令人无奈!”宝塔路街道黄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徐超这样告诉记者。
前天,记者在华都名城荣锦苑了解到,针对广大居民集中反映的环境问题,社区、物管及业主委员会三方共商,确定了小区整改计划,然而在征求居民意见时,又遭到不少居民的质疑与反对。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造计划所需要的资金达100多万,并不需要居民掏腰包,但似乎居民仍不买账。
小区失管环境差惹民怨
“华都名城荣锦苑小区位于万达商圈附近,地理位置较好,原来环境也很好,可如今……”谈及荣锦苑小区,黄山社区负责人徐超一脸的无奈,他表示荣锦苑是2006年8月开始交付的,建筑包括多层与小高层,居民入住率极高,共计60幢居民楼,1600多户,约5000人口。
小区内原先绿树成荫,植物错落有层次。然而近几年,居民私自毁绿建停车位的情况越来越多,更多私家车主将车子停在绿化带或草坪上,小区内的卫生环境日渐恶化。
更令人忧心的事在今年4月发生,原先的小区物管负责人带着业主交纳的物管费逃之夭夭,还拖欠着40多位物管员工的18万元工资,荣锦苑成了失管小区,由于卫生无人打扫,小区环境更加恶化。
居民马先生说,小区失管后,除了垃圾无人清理外,更多私家车主疯狂抢建停车位,小区居民怨声载道。在区政府、宝塔路街道及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由黄山社区临时代管,维持小区的正常运作。
新物管接手已倒贴百万
今年7月,在政府有关方面的积极关注下,镇江华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华都名城荣锦苑,物管公司项目负责人冀民告诉记者,公司由华都名城荣锦苑业主委员会通过社会化公开招标入驻小区,由于前任物管公司未履行相关交接手续,给后期的物管造成诸多困难。
据了解,由于前任物管带走了所有资料、账册及相关图纸,新物管入驻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收集,此外荣锦苑小区内的许多公共设施、设备因老化或人为损坏,均处于瘫痪状态无法使用,目前在社区的积极协助下,小区所需的资料仍在完善中。
新物管到来后,立即针对最突出的问题,为居民们办实事。经过3个月的努力,荣锦苑小区的面貌有所改观,特别是小区内的下水管道堵塞以及地下车库管理两大难题,在新物管的努力下,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赢得居民们的好评。
冀民说,小区环境有所改观后,物管人员按相关规定希望居民交纳物管费,然而到昨天,所收到的物管费还不到5万元。目前物管人员有40多人,为了维持正常的小区管理,支付人员工资,“华舟物业”已倒贴100多万。
车位改造计划遭遇搁浅
“目前荣锦苑管理最大的难题是两个,一是停车,二是物业费。”社区负责人徐超说,许多居民不愿意交纳物业费是因为小区车辆乱停环境太乱,针对这一突出矛盾,社区、物管及业委会三方共同商讨,最终从改造停车位,改善小区通行条件着手。
冀民说,小区的地下车位有327个,地面上的临时停车位有100个左右,而小区业主实际拥有私家车达1100辆左右,因此迫切需要统一规划,对停车位进行改造。记者在小区内发现,由于长期被车辆碾压,许多草坪及绿化带已是一片黄土,此外还有不少空地被业主私建停车位。
冀民告诉记者,经过调查统计,小区内共有31处地方可以改造,顺利实施后,所有车位可达1300个左右,基本满足居民需求,物管及社区干部在调查情况时,这一计划也得到许多居民赞同。10月23日,当车位改造计划在各居民楼幢张贴公示,没想到遭到居民们的反对。
一些居民不仅到社区及物管部进行指责,还在网上发帖称“物管与业委会相互勾结,改造车位以此牟利……”冀民说,车位改造工程所需要的百余万资金,将由施工单位垫资,改造后车位将按规定收取管理费,预计3年时间可还清改造工程款,以后收取的车辆管理费将补贴维持物管运作成本,但由于居民的反对,计划只能暂时搁浅。
小区发展需要居民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打新物业入驻后,没有一户业主交纳停车管理费,而事实上,许多占用临时停车位的业主搬进小区近10年,也从未交过管理费。一直以来,小区内争抢车位的矛盾特别突出。社区干部告诉记者,每天下午下班时间,许多老人就会提早在自家楼下空地上坐着,为儿女抢车位,有的还会用垃圾桶、旧自行车或旧家具摆在空地处,也算代替人来抢车位了。
近年来,为了争抢车位而引发的邻居矛盾几乎每天都有,还发生过流血冲突。此外,由于私家车主乱停乱放,使得小区通道常常被堵,私家车及行人难以通行,更不用说满足消防通道要求了。
记者还发现,不少居民赞同车位改造计划,但坚决不同意在自家楼下空地进行改造。截至昨天,社区收到的居民书面反对改造的意见书计40多户,业主委会员负责人张莉说,根据小区重大事项听取全体居民意见及建设的相关规定,如果反对车位改造的业主不过全体住户的三分之一,车位改造仍将按计划进行。
“华舟物业”相关负责人说,小区失管居民怨,小区有人管,居民仍反对,令人无奈,小区的明天离不开居民的支持与理解,否则物管被迫撤离,损失最大的还是小区居民。(记者 沈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