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西方旅行时,我发现离中国越远的地方,对中国经济的看法越悲观。 最近的股市调整、人民币贬值和经济数据,加剧了人们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忧。西方投资者的情绪也因此有很大的波动,他们期待习主席能带去更多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增强信心。
西方的评论家也经常质疑中国政府有效应对经济挑战的意愿与能力。他们很难看到中国正在推动经济向可持续性发展的转型,积极开展改革、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
对中国经济更仔细的观察也许会有所帮助。
虽然目前中国总体经济出现放缓,风险依然存在,比如,楼市持续调整,制造业产能过剩,债务水平高企。但是悲观情绪不宜过头,经济活动放缓并不意味着经济基本面的急剧恶化,只是促使决策者更加重视改革,更果断地采取宽松的政策。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降低了首套购房者的预付款要求,小型汽车购置税也削减了一半。今年前8个月,定向财政支出增加15%。此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自去年 11 月以来已五次降息,三次降准。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员分析,这些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会有五到九个月的滞后。
近期的人民币贬值说明了中国正面临另一个挑战:市场误读中国多个政策目标。8 月 11 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旨在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市场导向汇率机制的要求,增强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DR) 的资格。人民币贬值是缩小国内现汇差距的需要,但很多人解读为此举是一种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竞争性贬值。
中国政府是否可以更好地传达其政策意图呢? 当然可以。但对于中国这样规模的经济体,既要推动国内市场的改革,又要向世界其他国家开放,任务艰巨,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 一名政府官员告诉我,除非就业数据显示出问题,政府将继续全力推进改革。我们已经看到政府通过改革实现经济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当中国面临较大的周期性阻力,同时市场信心脆弱时,改革尤为困难。 令人高兴的是,近期我们看到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改革加速市场开放,进一步鼓励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增强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DR) 的资格,包括允许海外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放松人民币跨境池的资格。就在本月,中国推出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宜家等跨国公司成为第一批通过该系统进行国际支付的用户。
随着更多改革措施的推出,世界应该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当前中国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的经济体。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仍面临产能过剩、 需求疲软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三重困难。但政府正鼓励企业向价值链上游不断攀升,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事实上,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因为中国经济正在向服务型和创新型转变,第三产业目前已占 GDP 的近一半。
中国零售业虽然受到中国反腐工作的影响有所下滑,但十多年前吸引西方国家到中国投资的巨大消费能力今天仍具吸引力。政府也已采取措施应对数额庞大,但仍可管理的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将其置换为债券,并设立一个政府负债的上限。至于面对据称会伤害中国长期竞争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A),中国也自有其应对之策——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以此促进贸易和投资增长。
认知影响信心,我认为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我看到的中国正在快速开放,中国政府决心调整经济结构、持续推进众望所盼,范围更广泛的改革。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西方应该成为建设性的参与者。 例如他们可以分享有关欧元货币的体会, 或就政策有效性进行更多交流。毕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可预见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对全世界来说是件好事。
(本文作者为渣打大中华及北亚地区行政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