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德意志交易所集团所属国际市场新闻社(MNI)发布中国10月份企业信心指数环比增长8.3%,创2011年3月以来最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说明中国企业在应对经济压力、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更趋主动、更显成熟、更具定力,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宏观经济预期更有信心。从宏观经济和企业实践来看,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和经济亮点也印证了这种悄然的变化,一大批转型较早、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正成为支撑经济增长重要的积极力量。
首先,工业企业技改投入仍保持较高增速。1-7月份,全国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2276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6.2%,在东部一些省份,这两个比例分别超过了20%和40%。投资技术就是投资未来,技改投入增加是企业有信心最重要的表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摆脱产能过剩和低价格竞争困境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依靠创新,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高和技术提升。我们看到即使在一些产能过剩较严重的传统行业,还总有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转型早,早转型、早受益。
其次,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不断增加,新兴力量迅速成长。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就需要新兴力量加速成长,以在更短时间内抵消传统力量下行所带来的增长缺口。从区域来看,传统老工业地区可能面临较长的转型期,但创新条件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些东部省市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一些创新要素集聚、服务功能提升的高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区等也成为区域内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从行业来看,行业分化的结果是落后的产业逐步退出,高技术行业、新兴产业的经济比重会上升,如一些省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这说明这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较大进展。在信息通讯、新材料、生物医药、医疗与健康、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群,成为增速非常快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包袱小、起点高、创新意识强,有的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这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在这些企业身上,很难看到经济困难的影子,看到的是其加速发展的步伐,在很多时候稍不注意,就会发现又有一个小冠军或隐形冠军诞生。从市场主体来看,商事制度改革与简政放权大大增加了企业新生的数量,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达2081.4万户,同比增长16%,这种井喷式增长的直接效果就是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尽管有生有死是市场常态,创新创业也有其自身规律和条件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生力量对激发市场活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战略向经济社会的纵深延伸,中国经济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第三,企业表现更趋成熟与理性。从市场来看,主要是三类企业对经济最有信心。一类是稳健经营型企业,在经过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和一段经济波动之后,国内企业也得到进一步锤炼。过去很多企业热衷于规模扩张和机会导向,一度利用宽松的融资条件无限度地扩大产能或投资并不熟悉的热点,结果很快陷入困境或背上了库存包袱,但也有一些企业坚持稳健经营,有清晰的发展战略,虽然短期内有些也会遇到一些融资、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困难,但总体上仍能保持平稳发展。另一类是创新型企业,他们有强烈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对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有深刻的洞察力,能抓住重大变革所带来的难得机会。虽然有些在早期发展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制约,但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加上资本力量的深度介入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对接,这些企业发展潜力巨大,也总能创造奇迹。还有一类是转型早的企业。如在装备制造行业,当其他企业还停留在依靠引进国外的技术和核心部件,自己只做生产制造这个传统模式上的时候,一些有前瞻性眼光的企业要么下决心攻克技术难关从而转型成为有强大技术能力的制造企业,要么即早进行业务调整从而从单一制造厂转型成为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集成商,这些企业有了系统性竞争力,抗压能力强,总能在风雨后率先迎来彩虹。
第四,政策效果在逐步显现。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引导性,这对稳定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不一定会立竿见影,有的时候还需要配套条件。从目前来看,前一段较密集出台的有关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和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在逐步发挥作用。如在金融方面,尽管目前仍有很多企业还面临收入减少、现金流困难的情况,甚至一些局部风险仍然存在,但政府一直坚持推进金融改革,并通过利率和汇率的调整不断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方面,非常受欢迎的一项政策就是减税减费,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受益最大;在推进转型升级方面,政府及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很快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很多企业受此影响,开始研究甚至已经行动起来,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新驱动、产业生态、平台经济等新思维、新战略、新模式等已经不再停留在概念和文件层面,大量的企业已经成为参与主体,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并因此受益,而这正是政策所期望的理想效果。(作者:张永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