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民生

网络低俗语言到了“非治不可”之时?
市民对此看法不一,专家认为重在引导

发布时间:2015-10-19 02:2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10月15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称,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其实,早在今年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就指出,一些低俗语言正在网络间疯狂生长,“我们不应接受‘逼格’‘屌丝’成为时代的文化沉淀,更不能让代指身体器官的攻讦谩骂侵蚀舆论主流。”该报告认为“网络语言低俗不仅扰乱了交流的善意、崩塌讨论的平台,其与现实社会的粗鄙、戾气彼此裹挟,也对社会整体情绪产生负效应。”

市民:各执一词,看法不一

“上次和爸爸说话,一个不小心用了个‘你妹’,我爸火死了。”市民李小姐认为,网络低俗用语虽然主要出现在网络上,但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带到现实中,因此“整治一下还是应该的,对未成年人比较好”。“确实要加以引导了,尤其是小孩子,正是喜欢学人的阶段,这些低俗词汇确实影响不好。”古女士原本对这些网络词汇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但是前不久,她和孩子在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时,她的孩子学现场的球迷说了一句脏话,让她觉得规范语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觉得教育部“小题大做”的市民也不在少数,“禁了这些还有新的词汇出现,没啥用的。”准妈妈王女士就不看好教育部的整治决心,“而且这些词汇主要还是在网络上用用,用不着费这么大的气力整治。”马先生也赞同王女士的看法:“多此一举,根本不可能治理得过来,而且有些词汇怎么就低俗了。”

老师:网络语言已经泛滥

“现在孩子的作文中几乎每篇都会出现网络语言。”红旗小学的老师杜楠说,几年前,刚出现这种苗头时还觉得新鲜,但现在几乎每个孩子的作文中都会出现网络语言,就让人不得不感到担忧了。她说,特别是一些低俗的网络语言,频繁地出现在孩子的日常交流与写作中,不仅让老师头疼,家长们也有些束手无策。

“想要完全让学生避开这些词汇太难了,但是作为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规范的用语习惯来避开这些低俗网络语言。”镇江中学的语文老师江海健说,“虽然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没有明文规定不得使用网络语言,但是我们确实不提倡学生们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尤其是网络低俗用语。”江海健认为,语言是国家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分文化不能坚守的话,就太遗憾了。”

专家:公开平台应慎言

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编委会办公室主任裴伟认为,网络低俗语言的诞生是难以避免的。“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国网民的构成成分越来越复杂,网络发言的门槛很低,一些网民的戾气通过这个渠道找到了发泄通道。”但他强调,网络是一个公开的平台,这些低俗的语言对青少年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他认为使用网络低俗语言的底线是“不能进课堂,不能进作文”!

裴伟还表示,整治网络低俗语言不能全依赖教育部门,首先正规媒体就不应使用这些语言,而且应对使用这些语言的对象加以批判,“媒体,尤其是正规媒体应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其次网络监管部门也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认真审核网络内容,“并不是要审核每一条网络发言,但是应该建立起类似抽查的机制,减少这些低俗语言的生存空间。”至于民众,在公开平台发言的时候,应做到慎言,不发违背世道人心之语。

律师:遭遇攻击要维权

江苏东方之光律师事务所的樊巧云律师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网络低俗语言可能造成的后果,她告诉记者,使用低俗的网络语言进行谩骂、侮辱,损害对方的名誉,贬低对方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给对方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是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的。“网络行为并不是无迹可寻,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侵犯到他人合法权益时,轻则需要承担民事责任,重则需承担行政乃至刑事责任。”她还提醒遭受网络低俗语言攻击的受害者,必要的时候应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可通过截图、录音等方式保存好证据,必要时应报警或请公证机关来留存证据,然后走法律途径追究侵犯者的相应责任”。(见习记者 晏海雁 记者 古瑾)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长韬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