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中英教育对比实验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10-18 22:0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作者: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8日 06版)
CFP
图为参与教学实验的五名中国教师。资料照片

    BBC的纪录片《中式教学:咱们孩子是否接受得了?》从一开始就受到中英两国观众的普遍关注,关于两国教学方式孰优孰劣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的确,单从考试成绩来看,这场为时4周的中英教育方式“对决”实验让中国观众松了口气。但是,整个实验过程所展现的问题及引发的争议和思考,恐怕不是简单能以胜负界定的。

 

    中国班  伯杭特9年级

 

    数学 67.74%  54.84%

 

    科学 58.33%  50%

 

    中文 46.88%  36.46%

 

    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播出了第三集,也是最后一集。伯杭特中学校长在第三集的结业式上宣布了一份数据对比,显示“中式教学”实验班与该校9年级其他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正确率。从结果看,中国班全面领先。在中国班学生一片自豪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中国老师相互击掌庆贺、兴奋不已。实验班圆满结业,中英师生拥抱在一起,依依惜别,不少学生流下了不舍的眼泪。影片中,人们看到的是师生间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事情的一开头却并不是这样。

 

    A 英国学校向中国教师“取经”

 

    2014年年初,经合组织(OECD)在调查了65个国家约50万名14岁至16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科目的考试成绩后,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英国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远远落后于中国学生。英国学生在65个国家的总体排名中数学成绩列第26位、阅读列第23位、科学列第21位。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同年3月,英国教育部官员率团赴上海考察当地中学教育后曾撰文称,上海16岁少年比英国16岁少年在数学上领先3年,中国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学习效率也比英国学生要高得多。随后,英国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联手启动了一个交流项目,从上海陆续聘请数十名小学数学教师赴英分享教学经验,同时派出数十名英国数学教师赴上海“取经”。

 

    在这样的背景下,BBC策划了这一纪录片,其目的是展示中、英教育方式的异同,看看将中式教学法移植到英国课堂是否行得通。BBC选择了英格兰南部汉普郡的伯杭特中学开设中式教学实验班。该校是一所较好的公立中学,20年前就开设了中文普通话课程,并一直与中国的一些中学有交换生项目,其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较好的实验基础条件。

 

    伯杭特中学的尼尔·史卓哲校长说,与BBC进行这次项目合作是因为该校一直追求教育创新,希望提高教学水平,也想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和不同寻常的经历。伯杭特中学为此在自愿的基础上挑选了50名不同水平的9年级学生,组成了一个“中式教学”实验班。BBC请来的5位中国老师对他们进行为期4周的中式教学,分别教授数学、科学、中文、英语语法和体育。4周后,通过阶段测试与9年级其他学生做对比,以检验中国班的教学成果。

 

    B 中国老师的“水土不服”与英国学生的“消化不良”

 

    5位中国老师中两人来自中国,三人是英国当地的华人教师。但是,这三人都有早年在中国当中学教师的多年经历。两位来自国内的老师分别是杭州外国语学校数学老师邹海连,以及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组长、省特级英语教师李爱云。邹海连老师说,BBC为这个纪录片挑选中国老师的条件是,有着5年以上中国教龄且能用英语授课。邹老师说,入选后BBC方面向他反复强调,请他务必全套照搬他在中国的教学方法。

 

    BBC在伯杭特中学中国班教室各处,以及走廊活动区域的隐秘位置布置了诸多摄像头,全方位覆盖中国班的活动范围。在校期间,每个中国班学生胸前都别着微型话筒,以记录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力求真实展现学生们对中式教学的反应。

 

    中国班开课后,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马上就体验到了双方的不合拍。按照事先约定,伯杭特中国班的学生们从一进校门,一切就得按照中国学校的规矩来。早晨7:30到校,下午5点放学,之后还要留校自习两个小时。这比学生们平常的正常在校时间要长出4个小时。英国学生要像中国学生一样每周一早晨进行升旗仪式,要做早操、眼保健操,放学后还要做值日。教室的墙上贴着行为守则、课程表和眼保健操示意图,还有一些劝学的中国名言警句。

 

    英国中学不像中国中学那样有着易于管理固定的班级,而是实行走班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选择课程,上课时才凑到一起,因此上不同的课时,同学是不一样的。英国授课规模一般在十几人,最多不超过30人。而这次的中国实验班是按中国学校普遍的班级人数设定——整整50人。英国学生们从没在这么大的固定班级里学习和相处,这本身就带来了一份新鲜感。知道自己的一切都会被镜头摄录下来,则更是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但是,他们的表现并不是举手抢答问题,而是各种捣乱和不守纪律。中国老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课堂纪律也没有丝毫改观。气得教师在备课室念叨说,不少学生缺乏上进心,懒散无纪律,就是因为英国的高福利制度令他们不担忧未来。英国学生知道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技能将来也可生活无忧,因此缺乏认真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

 

    英国学制的9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二年级,正值网络上所说的“中二病”高发期。自以为是、行为叛逆、挑战权威是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普遍特点。中国老师每堂课都需要花很大力气维持课堂纪律。片中可以看到,虽然中国老师强捺性子,强调良好的课堂纪律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英国学生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敛。

 

    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的中国老师在课堂上告诫学生:“知道为什么中国学生能够取得比你们更好的成绩吗?就是因为他们课上听讲比你们认真专注得多。”闻听此言,一位女生在下面嘀咕:“这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们比中国学生笨吗?说我笨,她以为自己是谁?”衣领上的微型麦克风如实收录了她的粗口。

 

    一周下来,英国学生的顽皮和不服管着实把中国老师难为得牙根痒痒,真是有点儿拿这群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的熊孩子没招儿了。眼看秩序就要失控,实验有可能半途而废,伯杭特中学的教务主任不得不紧急介入,亲自出马。教务主任绷着脸训话时,全班学生鸦雀无声。而转脸中国老师开始上课时,他们的表现却依然故我。中国老师大惑不解:为什么你们在教务主任训话时跟在我这里上课的表现如此大相径庭?学生的回答倒也直言不讳:“因为我们怕他,可我们不怕你!”

 

    中式教学注重整体意识,而英式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影片中,那几名最不守课堂秩序的学生面对BBC的镜头吐槽说出了他们对中式教学的诸多不适应和不良观感。虽然言语有失偏颇,观点有所局限,但英国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和较强的思辨能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样面对BBC的镜头,尼尔·史卓哲校长则为他的学生们辩解说,情况并不像中国老师说得那么糟糕。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是因为中式教学较多灌输知识点和抄笔记,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

 

    C 中式教学法确实有助于考试取得好成绩

 

    这场教学实验也引发了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大量网友的高度关注。有意思的是,不少英国网友对中式教学法持赞许态度。列举部分英国网友的言论如下:

 

    ——“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规矩是必须有的。现在的很多英国孩子根本不懂规矩。”

 

    ——“与其说‘传统中式教育’,不如说是‘传统教育方式’更恰当些。英国几十年前就是这样子的啊!那时要是有谁敢在课堂上捣蛋,老师直接一个板擦就砸过去,然后再体罚,操场上跑圈儿去。哪儿像中国老师还跟你谈心,做思想工作。”

 

    ——“中国老师说得没错!学校里就是要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影片中有些熊孩子表现得跟野狗一样没规矩,那怎么行!”

 

    一位加拿大网友说:“的确,半个世纪前我们做的跟现在的中国老师差不多。但后来几十年,我们走偏了,结果导致小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权利却不懂得敬畏。孩子是需要用纪律加以约束和指导的,不能放任他们由着自己的个性来,那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位新西兰网友说,对这个年龄的学生而言,家教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少英国家长自己对学校和老师不够尊重,孩子当然也不当回事。而当这些孩子长大自己成为家长后也会照样来,形成恶性循环。50年前,老师找家长对学生是很有威慑力的。现在反过来了,孩子在校违纪受罚不服,向家长告状,不少家长真就去找老师为孩子出头。结果是熊孩子有恃无恐,老师投鼠忌器。

 

    BBC的初衷是让大家看看在英国课堂植入中式教学行不行得通。这只是一次短期实验而已,用4周的时间让英国学生完全适应中式教学方法是不现实的。但是到实验后期的时候,中式教学法开始得到班上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开始不安分的那几个学生也逐渐沉下心来。他们开始体会到,在校时间长的确有利于学习;良好的课堂秩序有助于他们集中精力,提高课业成绩;抄笔记比自己总结归纳效率更高,而且有利于复习。

 

    课余,中国老师还教英国学生们跳扇子舞、包饺子、剪纸、解“九连环”,帮助他们感受中国学校的氛围。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中国老师的倾力付出,师生关系渐入佳境。本来,大班上课的弊端是不利于维护教学秩序,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出于维护中国班这一临时集体的荣誉,班里调皮捣蛋的少了,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厚,准备迎接结业前阶段测试的比拼。甚至有学生家长给中国老师发邮件说,孩子很喜欢中式教学,真希望中国老师能继续教下去。

 

    有评论说,为博看点,BBC纪录片的剪辑刻意聚焦了冲突因素;实际上,中国班上50名学生中除了经常出镜的那几名调皮捣蛋的活跃分子,认真听讲专注学习的从一开始就大有人在。还有评论说,BBC的这次中式教学实验不具代表性,因为选取的是一所学区制公立学校,校纪宽松,学业压力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若是一所录取标准较高、校纪严明、课业压力大的私立名校,中式教学法定会完美契合,如鱼得水。

 

    无论如何,BBC的这部纪录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英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异同和不兼容。尽管片中伯杭特中学中式教学实验班“大获全胜”,但现实中,中英两国教育方式的对比仍难以用“胜负优劣”来加以界定。伯杭特中学的尼尔·史卓哲校长就坚持认为,中国式的高强度教学方式在英国是行不通的。他承认,相比之下实验班的考试成绩的确令人鼓舞,但根本原因在于超长的学时激发了学生们的自身能力,并不能说明中式教学法更加先进合理,“每天学习10几个小时,这样的童年简直跟坐牢也差不多”。但他同时也由衷地表示,英国学生的确应该好好向中国学生学学如何尊敬老师。

 

    实际上,纪录片所展现的不只是两国教学方式的异同,更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中英教育体系、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碰撞。英国人请中国老师来传授经验,而许多中国人却想方设法送孩子出国留学,目的都只有一个,无非是规避本国教育的弊端,吸取他国教育的长处。正如片中一位中国老师所言,中英两国教育方式各有利弊,简单地以优劣来区分二者是极不明智的,重要的在于通过这次实验发现二者各自的长处,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也许才是这部纪录片观后最值得思考与回味的。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张晨霞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