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配合国家大局,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企业经营要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生产出优质的文化产品。
●将中国文化“人格化”地推出去,实现有温度的文化传播。
拓荒海外文化市场,赔着本、咬着牙也要坚持做下去
9月,我们赴美参加了2015美国中西部艺术联盟年会,在这个美国最重要的区域性表演艺术年会之一的主流平台上,通过承担午餐赞助、进行民乐表演等方式传播营销,最终与美国方面达成超过80个商业演出模式的合作意向。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在中国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方面,构建起了“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运营格局和模式,以文化贸易方式输送中国优秀演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至今保持着每年演出5000余场、访演国家50个、访演城市超过300个、商演比例超70%的记录,稳居中国文化演出产品出口冠军宝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我们必须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同时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当然,兼顾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困难与诱惑。
就内容层面而言,目前国内许多演出项目已十分成熟,但海外演出尚属拓荒期。有时我们甚至拿赚钱的项目贴赔钱的项目,拿国内的利润贴国外的市场。企业不可能不谈经济效益,但在义和利之间,我们将义放在利前面。
就市场现状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普遍受国内市场欢迎,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品则反响寥寥。单从利润角度考虑,我们完全可以做更加市场化的文化产品,但我们在文化部支持下,策划运作了相当数量的非洲、拉美等国的文化交流项目。例如,借助“相约北京”艺术节的平台,我们连续举办数次拉丁美洲及加勒比艺术季。虽然做这些事没有多少利润,但这符合我们的愿景:努力让中国成为世界的舞台,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
我常说,中国的高铁需要走出去,“文化高铁”同样要走出去。在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上,集团公司站在第一线,不是车身,而是火车头,赔着本、咬着牙,也要坚持做下去。
统一两个效益,既要具备专业能力,还要勇于创新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配合国家大局,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要求我们在做市场时,要有意识地配合国家外交大局。9月,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举行。作为艺术节的重点项目和开幕展览,“丝绸之路——意会中国”国际美术展在西安当代艺术馆举办,展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共73位艺术家创作的100组绘画精品。这就是立足于国家“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布局,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中华文化魅力的例子。
在经济效益方面,推动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要打造强大的文化市场主体,生产出优质的文化产品。10年前,集团公司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杂技团共同投资,并集成包括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美国奥斯卡颁奖晚会现场演出编导团队等国际资源,精心打造了大型高端旅游演出项目——《时空之旅》,如今,海外观众占总观众七成左右,实现了未出国就出口。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首先要具备专业的精神和能力,要善于整合资源,把握最佳时机,降低成本,获取收益;其次是格局要大,要胸怀全局,在更广阔的视野上看待具体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更容易摆正位置;最后要勇于创新,向改革创新、综合创新要效益。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把艺术节的平台与海外商演相结合,把一地的交流拓展为多地巡演,把一次性活动常规化,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国际合唱节上,我们将合唱节与外派中国合唱团参加国际重点合唱节、艺术节活动相结合,和指挥大师研修班相结合,不仅促进了中国合唱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扩大了合唱节的影响,也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收益。
在向国外输送演出产品时,我们有一个基本标准:一定要承载中国人的价值观。有价值观的传播才是有力量的传播,国外优秀的文化产品也都蕴含着他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产品不仅要有主题思想,还要将核心价值观用美妙的形式呈现出来。只有建立在本民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并达到优秀艺术水准和表演水平的文化作品,才真正有资格代表中国走出去。
进入主流市场、找到主流伙伴,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我们有一些经验可供分享。
首先,要借助主流渠道、找到主流伙伴、进入主流市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比如9月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演出的张火丁,就是借助“相约北京”艺术节的平台,作为“相约北京”美国主宾国活动和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重点项目推向美国。在中国全方位走出去的当下,通过文化贸易方式走向世界,阻力自然也小很多。以文化贸易的方式,集成主流媒体、主流渠道、主流观众资源,可以为更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入主流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其次,将中国文化“人格化”地推出去。比如,赴美演出的张火丁就是京剧文化的人格化化身,我们希望通过塑造她的形象,推广我们的戏曲文化。文化传播有个特性就是“people to people”(人对人),这种传播是带着温度的。一切围绕着人,做好“人格化”、品牌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再次,掌握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一方面,要选取最合适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门类产品,另一方面,要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市场规律。
进一步坚定观念,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也很重要。对外文化交流要求相关人才既具备外语技能又具备专业素质。近些年来,我们的工作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和锻炼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通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以事业留人,以专业留人,以温暖留人。
此外,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选择和社会效益的量化考核标准方面,我们也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标准与考核方式。在选择项目时我们坚持3个标准:第一是考虑其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第二是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第三是考虑项目的延展性,好的项目一定要有可延展的空间,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在社会效益的量化考核上,针对演出和展览方面,我们也有自己的标准:第一,看现场的观众数量;第二,看现场观众中当地主流观众所占比例;第三,看当地主流媒体的报道;第四,看活动结束后的延伸效应,有没有与此相关的后续活动。
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王珏 管璇悦
栏目统筹:本报记者 肖家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