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野苇平《土与士兵》被改编成电影的海报。 资料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日本文学史上的‘暗谷’时代。明治以来建立起的日本近代文学,几乎被法西斯狂潮摧残殆尽。”通过广泛搜集史料,王龙发现,随着战争的大规模推进,“笔部队”阵容也不断扩大,一大批日本作家、记者开赴前线进行“笔征”。日本各大文学刊物也沦为宣传战争的竞赛场,争先恐后开辟特写专栏,为日本的侵略扩张摇旗呐喊。
更有一批作家,曾经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对政客、财阀进行过尖锐的批判,此时却由于各种原因纷纷转向,成为“笔部队”的骨干。牛岛春子早年曾受左翼思潮影响,投身工人运动,川端康成有过两次“满洲之行”,没有立即成为军国主义的急先锋,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他们手中那些为贫苦民众奋力疾呼的笔,却成为粉饰战争、为侵略辩护的工具。
未完成的反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火野苇平随即写成小说《悲伤的士兵》。在小说中,主人公忘不了“8月15日的痛哭”,也难以认可“战败和屈辱的现实”。火野苇平扬言:“我在内心深处可以骄傲的是,在战争期间我就是以真实之心来从事写作的。”
但是,无论如何申辩,“笔部队”作家难辞其咎。战后,日本国内开始追究作家的战争协作责任,一批作家被禁止发表任何政治言论,禁止在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然而,仅仅经历了短暂的停滞,林房雄、尾崎士郎、火野苇平、石川达三等“笔部队”成员,就又开始了创作活动。
“在确信日本政府不会积极追求他们的责任后,他们又开始招摇过市,亮相登场。石川达三甚至公然叫嚣:‘我不后悔,假定日本再打一次战争,我仍然极有可能再一次重复同样的错误。’”王龙认为,美国占领军和日本文化界对“笔部队”作家的追究和处分,不过是象征性的,而这些象征性的处分仅在几年后就被全部撤销,这是林房雄等人不愿真正反省,继续歪曲侵略战争历史的根本原因。
“战后的日本作家,更乐于描写战争给日本国民所带来的灾难,表现日本战后艰难困苦的生活。当代日本文学对于侵略战争更是选择了‘集体失忆’。”王龙说。(光明日报记者 杜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