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诺奖“青蒿素”幕后的“镇江元素”

发布时间:2015-10-14 00:3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对于镇江人而言,近期“诺奖”“屠呦呦”“青蒿素”“《肘后备急方》”“葛洪”等一系列热词的幕后,其实还有一个关联词很值得延伸,那就是“镇江人”。根据屠呦呦本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的披露,当年她和她的团队之所以能够成功提取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素”,灵感来源于诞生在东晋的一本著名医典《肘后备急方》,而这本书的作者葛洪,正是地地道道的镇江句容人。

此前媒体报道:“在屠呦呦团队的最初实验中,青蒿效果都不是最好的,失败接踵而来。此后,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时间概念上,那是1971年。40余年前,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葛洪这本医典再次进入屠呦呦的视野?记者几经努力,昨天拨通了屠呦呦北京家里的电话。电话是屠呦呦爱人接的,他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请求,并介绍屠呦呦最近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关心表示感谢。虽不免遗憾,但记者对此深表理解。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究竟是怎样一本古代医典?就此,记者昨天采访了中医专家、市中医院院长史亚祥。史亚祥的面前正打开着一本《四库全书》收录的《肘后备急方》,1987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的他告诉记者,大学时代自己就了解这本典籍,但真正进行通读是2009年参加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期间。

记者看到,有关“青蒿”的内容位于该书卷三,很不起眼的一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见图,王景曙 摄)。当年屠呦呦课题组从事青蒿提取物研究,先是经历过整整190次的失败,史亚祥分析,关键时刻真正触发她灵感、让她转变思路,并终于在“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上取得成功,其实只有最核心的区区三个字“绞取汁”!提取方法的重大转变有效避免了高温对药效成分的破坏。史亚祥表示,由此可见,1600多年前的葛洪在中药的科学炮制上已经达到不一般的认知境界。

葛洪(公元284~364年),今镇江句容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一生游历过很多地方,著作宏富。在2013年我市组织的“镇江最著名的十位历史人物”推荐活动中,葛洪名列第二(按历史时代为序)。史亚祥介绍,《肘后备急方》显著独特之处就是集“方”“药”与“炮制方法”于一体,治疗内容涵盖外用与内服,很多内容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就是放在今天,这本书的许多内容在临床应用尤其是急救方面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而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可以放在手肘后面,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救急使用”。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中一则帖子《揭秘!诺贝尔奖灵感竟来自镇江人的医学著作》正在广为流传。史亚祥认为,或许有人会觉得镇江有“攀高枝”之嫌,但是客观而言,镇江人杰地灵,葛洪作为铁打的“镇江元素”,与诺贝尔奖发生如此传奇关联,引以为豪并不为过。而且,镇江中医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葛洪之后,南朝对《肘后备急方》作出增补的又一代名医陶弘景历史上也是镇江人。史上江苏中医“四大流派”(孟河医派、七子山顾、江南何氏、大港沙氏)中,镇江就占其三(七子山顾为苏州顾氏),名扬大江南北。

中医药博大精深,屠呦呦获奖后主动披露她与这部中医典籍之间的一段佳话,在史亚祥看来,其意当然并不是为了增添话题,而应该是体现为内心对传统中医药这块“宝藏”的由衷敬重。《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屠呦呦获奖后发的贺信中说,这“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作为中医人,史亚祥表示他们将以此为激励,进一步加强中医研究和成果运用,让中医更好地服务大众健康。(刘兰明 王景曙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