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47个民族共攥一把“金钥匙”(新疆跨越60年)

发布时间:2015-10-05 10:3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了解、尊重、包容、欣赏、学习、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天山南北,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团结就是那把“金钥匙”,让47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衷共济,“一家亲”的故事不断上演。

    “户儿家”的陈列馆

    老物件见证融洽互助

    在阿勒泰市红墩镇,提起“户儿家民俗陈列馆”,可谓尽人皆知。小小陈列馆,收藏了汉、哈萨克、蒙古等各族人民共同生产生活的旧器具、老照片。

    “户儿家”是太平天国和西北捻军汉民的后裔,清末以后陆续迁至红墩镇阔克萨孜村等地。

    陈列馆的主人叫李红秀,土生土长的红墩镇人。“老物件见证了一段岁月,记录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历史。”这是李红秀建馆的初衷。

    李红秀的爷爷收养了3个哈萨克族孤儿,养大成人,娶妻成家。李红秀喜爱各民族的老物件,也缘于这3个哈萨克族叔叔。

    老“户儿家”人人都会讲哈萨克语,喜欢喝奶茶、吃手抓肉。李红秀说:“大家生活在一起,感情非常深厚。”

    阿勒泰的民族团结一直从小抓起,纳入学校教学;民族互助蔚然成风,结成各类民族团结对子超过2万对;民族干部学习双语,多形式、多平台,参与人数近8万人次。

    像“户儿家”这样民族和睦、互帮互助的故事,在新疆多得数也数不清。

    在和田,电力公司员工艾尼瓦尔·芒素用贴着五星红旗和“为人民服务”标志的私家车,免费接送各族困难群众近9000人次。

    在尉犁,达西村各族村民“有馕掰开一块吃”,携手把盐碱地建成全疆知名的富裕村、红旗村。

    在皮山,兵团女职工尤良英跨越8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帮助维吾尔兄弟致富,只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潮阿訇的“团结经”

    用微信宣讲政策法律

    第一个用手机、第一个安装宽带、第一个开通微博微信、第一个开小汽车、第一个炒股……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潮人”阿訇杨杰远近闻名。

    杨杰是园户村镇三工湖村清真寺的阿訇。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村里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穆斯林,都会到清真寺礼拜,听他讲经。他常说,伊斯兰教崇尚科学,反对错误、迷信、无知、暴力。教民如果不明白这些基本道理,即使一天做五次礼拜,也是流于形式。

    杨阿訇不光研究经文,还研究如何让村民致富。他专门制定了一个计划,鼓励村民开农家乐。去年,三工湖村开了5家农家乐;今年,他想帮助村里发展到30家。为了帮村民转变观念,他把《古兰经》里有关卫生、经商等内容与现代市场结合起来,为村民打开思路,拓宽出路。

    微博圈、微信群,也成了杨阿訇的现代经坛。既发布清真寺、穆斯林知识,也发布现代科技、致富信息,还向教民们宣讲党的政策和法律知识。

    杨阿訇为什么这么潮?他说,传统并不代表保守,先进的理念、思想、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穆斯林的传统和现代文明并不冲突,传统的穆斯林也能享受时尚生活。”

    目前,新疆共有清真寺、教堂、寺院、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2.48万座,宗教教职人员2.93万人。像杨杰这样的爱国爱教人士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成为正信正行、抵制极端的讲经者,也成为民族团结的宣讲者和促进者。

    住村组的“和字诀”

    拓宽增收路改变旧面貌

    翠绿的葡萄架、宽敞的蔬菜拱棚、悠然放食的禽类……走进乌什县依麻木乡汗代克吉然村村民艾合买提·如苏力的农家小院,心旷神怡。

    “要不是来了住村工作组,就没有我家的今天。”站在水泥地面的富民安居房院子里,艾合买提笑着讲述自家巨变,“以前不敢养鸡,天气一冷就全冻死了。工作组来后,教我们养殖技术,帮我们打了水窖,3000元钱的棚子我们也只出了1000元钱。”

    住村工作组副组长杨爽见证了汗代克吉然村的改变。这里以前交通不便、风沙大、水质差,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去年3月初,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组进驻,开展农业技术和就业培训,拓宽村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村容村貌为之一变。“原来是宗教极端势力猖獗的重点村,如今变成团结和谐的新农村。”

    在乌什县依麻木乡库尔干村,宗教极端势力曾一度极为猖獗,文化活动几乎绝迹,连村里的爱国宗教人士都遭到围攻。自治区住村工作组进驻后,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以真心打动人、以行动感化人。村里重新组建了篮球队、排球队,妇女们组建起文艺演出队、模特队,每逢节日,活动连台,好不热闹。

    从2014年起,新疆20万各级机关干部下基层,连续3年“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截路”、服务群众“最远一家人”。

    “篝火能将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吓跑”,这句维吾尔族谚语,是住村工作组营造和谐氛围的秘诀。采访住村队员,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一个信念:2300万颗心的靠近,凝成最牢不可破的力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晨霞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