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希望,摸得着的幸福,感受到的温暖,连续实施6个“民生建设年”的新疆,群众生活变化天翻地覆。
着力最期盼,满足最急需,解决最迫切,新疆民生建设的广度、力度与速度前所未有。
脏乱黑甲山
变身幸福楼
“如果我父亲能活到108岁,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享受一下了!”69岁的回族老人赵文俊坐在沙发上,常常想起父亲。
从爷爷辈开始,他家四代人都住在乌鲁木齐市黑甲山棚户区。
这里的土坯房,白天难见阳光,冬天四处漏风,遇上雨雪就漏水。最不方便的,是没有自来水,要走几里地去买水。厕所是旱厕,两个月雇人掏一次。
冬天用铁皮炉烧煤取暖,夏天在院子里烧柴做饭,还三天两头停电。
屋外更是脏乱差。街道是土路,“刮风一身土,下雨一身泥”,雨雪天路上都得垫几块砖头或木板跳着走。
去年9月25日,赵文俊和老伴儿搬进了85平方米的新房子。从窗户看出去,蓝天白云新楼房,柏油马路6车道,“那一天记得太清楚了!和以前比,就是天上地下。我把这些楼房都叫‘幸福楼’。”
按照政策规定,赵文俊老人原来的院子置换了4套楼房,自己住一套,女儿住一套,剩下两套出租。住进来,亮亮堂堂,干干净净,拧开水龙头随时有水,做饭用天然气,24小时供应。冬天有地暖,房间温暖如春。今年7月,社区医院挂牌运营,头疼感冒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
2010年以来,乌鲁木齐市共实施了黑甲山片区等9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累计投资229亿元,截至今年6月共开工建设房屋5.9万套。
幸福楼的故事,只是新疆近年来“民生蓝图”中的鲜活一例。5年多来,全区这样的重点民生建设工程多达500余项。
民有所思所盼
政有所应所为
民有所思,政有所应;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正是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叶尔羌河沿岸民众夙愿得偿。
“1958年我的父亲在抗洪中失去生命,2012年我的儿子在抗洪中受伤,住了一年医院。”77岁的买买提·吾术尔回忆起过去仍有些感伤。
每年汛期,叶尔羌河流域内九成以上农村劳力都要参与防洪抗洪,严重时村民们不得不砍掉果树来加固河岸,每年造成的农田房屋、道路交通损失达5800多万元。
为彻底根治水患,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2014年10月正式开工。计划统筹资金146亿元,用3年修建叶尔羌河两岸堤坝和上游水库,治理险段近400公里。
指着不远处规模宏大的莎车县叶尔羌河喀群引水枢纽,买买提老人欣喜地说:“我们家多少代人期盼的事情,终于实现了!”
远离安全隐患,收获洁净与蓝天,“煤改气”给和田农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家都敢铺地毯了!”肖尔巴格乡库木巴格村村民阿不力米提·阿布都可热木脸上笑开了花。他的身后,是雪白的客厅墙壁。
阿不力米提家2011年通天然气之前,烧煤烧柴做饭取暖,墙熏得黑黑的,到处是灰。天冷时,一家五口人只能挤在一个有火炉的屋子里睡觉。“那会儿乡里几乎年年都发生煤气中毒事件,现在终于不用担心了。”
记者了解到,2015年,肖尔巴格乡将再有600户农民装上天然气。
在村口,记者遇到燃气工程技术员宁玉鑫。他说,农民们对安装使用天然气都很踊跃,政府给每户1500元补贴,自己只需花3000元。“天然气入户,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让大家享受更好的生态环境。”
打通“最后一公里”
走近“最远一户人”
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就要走进广袤的新疆大地,走进一乡乡、一村村、一户户,用实际行动打通“最后一公里”,走近“最远一户人”。
2014年春天,自治区党委决定从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向全疆所有的村、重点社区下派工作组,开展为期3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农民信任你,才来找你,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做实事。”在喀什市荒地乡艾日克博依村,喀什地委组织部住村干部杨萍深有感触。“踏踏实实为村民们解决问题,就能收获信任。现在我走在村里,常有村民亲切地喊我的民族名字:‘古再努尔’。”
村里地少人多,工作组和村党支部商量建个手工艺品合作社,既是培训基地,也是就业场所。地委组织部帮助筹资30多万元盖起了厂房,配置了机器,请来了技工学校老师。工作组动员妇女过来边学边干,挣钱贴补家用。
在今年年初建成的“快乐之家”合作社内,记者看到身着工装的妇女们用电动缝纫机熟练地赶制一批订单产品。
杨萍说:“经过我们做工作,妇女报名特别踊跃。我们优先挑选了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妇女,将来规模扩大了再招更多人。”
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新疆扶贫攻坚成效显著,4年间,仅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就达到100.8亿元,执行扶贫项目1.2万个,减少贫困人口139万人。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