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近年来,节日被红包刷屏,几乎已成惯例,节日间,记者走访了一些市民,发现节日红包一如既往的红火,人们对红包的态度也越来越泾渭分明。喜的人觉得这是一个联系感情的好方法,讨个吉利,厌的人觉得红包已经成为节日的累赘,烦不胜烦。
“挺红包”派:联系感情,讨个吉利
“发红包开心,收红包更开心!”江苏科技大学学生王洪亮是坚定的“挺红包”派,“我的红包一般都是同龄朋友发的多,大家都觉得挺好玩的,就是找个乐子。发的也不多,一般也就几块钱。”他认为收发红包不失为一种交朋友的好方法,“我有一个老乡群,经常有人在里面发红包,大家抢一抢,群也就活跃起来了。”
“就是讨个吉利,发出去的和收回来的基本持平,都不是真为了钱去发或者要这个红包,主要是过程好玩。”市民候小姐和王洪亮的观念如出一辙,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节,她共收到了一百多块钱的红包,不过自己也发出去了这么多。
“这是爸爸发的红包,88.88,寓意八八大发。”周小姐给记者看她在朋友圈晒的中秋红包,她说她才踏入工作岗位没几年,自从爸爸学会了发红包,每到节日,都会给她发点红包,“我爸比较闷,虽然给钱很俗,但这也是他关心我的一种方式,很感动,很温暖。”
“厌红包”派:强讨显摆,烦不胜烦
对比“挺红包”派,“厌红包”派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讨红包、要红包,不要脸!”在江大附院工作的王海霞快言快语,她说过个中秋节,朋友圈动不动就被“给个三块钱买块月饼过中秋吧”“想证明你爱我么,发个红包来”诸如此类的信息刷屏,简直烦不胜烦,“还有那些晒红包的,收到个两百块,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就是显摆!”
“我都要被这个红包搞得怕过节日了。”一提“红包”,赵小姐也一肚子气,她愤愤地向记者诉苦,“因为我换过几次工作,比一般人认识的同事多一些,微信朋友也多一些,结果一到节日,就经常莫名地被拉到某个微信群里,大家二话不说就开始玩发红包抢红包游戏,我平常工作比较忙碌,根本抢不过他们,但是每个人都发,我又不能不发。”赵小姐说,虽然每次发的红包数额也不大,但是积少成多,每过一个节,钱包就要“伤一回”,“最关键的是,这种群我也就认识里面的一两个人,我发的钱最后基本都给了陌生人。”
“我有点明白有的朋友为啥屏蔽我了。”做代购的王女士过个中秋节深刻领悟到“感同身受”四个字,“因为最近生意不是太好,这个中秋节我就没怎么发红包,结果一堆人追着我要红包,烦的我都想屏蔽他们了。”
是“挺”是“厌”,关键看主动还是被动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年轻的人,越“挺红包”,尤其以大学生为主,而进入社会已经工作的人,遇到的不和谐红包事件多一些,厌的人也就多一些。对此,当老师的郭小姐说:“可能是圈子的原因吧,年轻人尤其是学生们的圈子要单纯一些,遇到奇葩的概率也就少一些。”
而朱女士则有另一番看法,她说“其实这和年龄无关,主要还是看主动还是被动”。她告诉记者,不久前,她就发过一个“不情不愿”的红包,她的朋友圈里有人晒了个合照,上面写着“点赞吧”,朱女士随手点了个赞,结果对方立刻发来信息,原来是个接龙游戏,游戏规则说,要么发自己的自拍并把这个游戏继续转给其他朋友,要么就发个红包。朱女士既不想发自拍也不想把游戏继续下去,但又不想让人觉得自己玩不起,只好发了个红包了事。“发红包这事我不介意,我还专门在微信钱包里存了几百块钱,就是发红包用的,但前提要我自己愿意,像这种半强迫的讨红包,就跟之前流行的‘不转不是中国人一样’,实在没多大意思。” (见习记者 晏海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