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总书记亲手为他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
——访99岁镇江籍抗战老兵于丁

发布时间:2015-09-24 02:1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9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向30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位抗战老战士。

他,1916年出生于镇江姚桥,21岁离开家乡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和八路军三五九旅工作,参加过反“扫荡”和对日反攻作战。他历任装甲兵直属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兵指挥所政委、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政委、坦克技术学校政委、军委装甲兵副政委。无论官居何职,他始终听党指挥,对党忠诚。

他,戎马一生,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就是99岁的镇江籍抗战老兵于丁。虽已到期颐之年,但回想自己的戎马一生,他仍记忆犹新。而对家乡镇江的感情,于丁也是永存心中。

接触进步文学,萌发改变现状的欲望

初秋的北京,天气有些闷热。17日下午,站在复兴路一处军区大院门外,大门两侧站岗的战士,让人肃然起敬。怀着崇敬的心情地走进这座大院,穿过一条两旁满是郁郁葱葱银杏树的道路,来到了一幢公寓楼前。进电梯,上10楼。

“你好,你好,来了啊……”刚踏进于老的家门,原本坐在椅子上的于老起身相迎,“你是从镇江来的?你是从镇江来的?”见到家乡来人,99岁的于老心情有些激动,他紧紧地握住记者的手不愿松开。眼前的于老,头发和眉毛都已发白,脸上也有几处明显的老年斑,但是他精神矍铄,笑容满面,十分平易近人。

客厅里,与于老相对而坐,他的身后,是一盆盆生长旺盛的植物,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对于年轻往事,老人娓娓而谈。

1916年12月,于丁出生在镇江姚桥区束家村的一个半商办农的家庭。于丁兄妹7人,他排行老五。

“我6岁的时候就进村里的私塾读书了,喜欢读《孔子》《孟子》《论语》,我当时《论语》能从头背到尾。”当年读私塾的勤奋,于老仍记在心中。读完6年私塾后,12岁的于丁入县宗张巷小学读书,毕业后14岁时考入镇江乡村师范学校。于老说,在读师范期间,他看了鲁迅、郭沫若等人写的文学作品,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感到当时社会黑暗,贫富悬殊大,存在剥削压迫,便萌发改变现状的欲望。读了4年师范毕业,1934年于丁被分配到县黄墟小学当老师,教了一年书后,报考上海新华艺专被录取。

在上海学习期间,于丁读了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得知华北正在闹五省自治;全国的“救七”运动高涨;北京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正如火如荼……他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触动,他厌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在读了范长江的文学作品后,他对红军和共产党有了亲切感。但由于当时家里已经衰落,生活拮据,在上海新华艺专学习了两个学期后,于丁只好回家乡找工作,在镇江新河小学任教。

放弃安逸生活,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注定让内心追求进步的于丁无法安心教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国难当头,国土沦丧,民族危亡,镇江当时也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人心惶惶。”于丁说,当时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决定放弃安逸的生活和稳定的工作,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于是他联系好友和同学等4人,前往延安找共产党和红军。9月,他们水陆兼程,几度辗转,终于在西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10月,在办事处主任林伯渠的安排下到云阳青训班学习。一个月结业后,他被转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

陕北公学是共产党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专门培养抗日先进分子,“当时的学习环境十分艰苦,上课、吃饭都在露天,又正值寒冬,大家手脚都被冻裂、冻肿,但没有人叫苦退缩。”于丁说,当时虽然学习很艰苦,但是他们是为抗日而学,为救国而学,比起那些在前方流血牺牲的战士,这些苦不算什么。

1938年1月,于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月,他转入抗大四期学习,11月,于丁转入马列学院。马列学院是中共创建的第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理论的干部学校,在这里,于丁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报告和讲课。一年多来,于丁系统地学习了哲学、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马列原著等知识,对马列主义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党的抗战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提高了思想水平,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和抗战必胜、日寇必败的信心,也为他后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政工干部,打下了良好基础。

突围中滚下山坡,忍着伤痛参加战斗

1940年2月,八路军第120师359旅旅长王震到马列学院挑选干部,于丁被选上。1944年11月,359旅一部组成南下支队,于丁报名参加,被分配到直属警卫连担任连指导员。

于丁说,这一时期日军大势已去,处于守势,他们白天出来扫荡抢掠,晚上不敢出门,不敢在小据点和偏远地区驻扎。但国民党军队常在这一带骚扰,他们不打日伪军,专门掠夺百姓,奸淫妇女,镇压革命力量,袭击八路军小部队,对此,他们南下支队多次予以痛击。

1946年6月,蒋介石调动30余万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于丁随359旅参加中原突围战役,于丁说,有一次部队夜间沿山路急行军,以摆脱国民党的追击,由于极度饥饿和疲劳,他一脚踩空,滚下山坡,幸被坡上的庄稼秸秆挡住,才幸免于难,但是他浑身是伤,满口牙都松动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奋力向上爬,终于回到山路,忍着伤痛随队继续前行参加战斗。于丁说,359旅在36天中,历经无数战斗,以顽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杀出重围,出色完成了战略转移与战略牵制重任。

1949年1月,解放军统一番号,于丁所在部队改番号7军19师59团,于丁任59团政委。5月,于丁调7军政治部任组织部长。

1951年5月,于丁调军委装甲兵政治部任组织部长。1961年5月,装甲兵工程学院在西安成立,于丁任该院副政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正常工作受到冲击,于丁被当作走资派遭到批斗,学院教学中断,院党委和机关工作一度瘫痪,于丁一度感到茫然。在这场复杂的运动中,他蒙冤受屈,但他竭力维护学院的团结和稳定,坚守工作岗位,履行职责,尽力为党工作。1970年12月,于丁升任装甲兵副政委。1983年11月,于丁离职休养。

被习主席授予纪念章,是无上的荣誉

虽然已近百岁,但于丁仍思维清晰。谈起9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授予他纪念章的事,于老连说很难忘。他说,当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习主席见到他们这些抗战老兵,在远处就向他们微笑并挥手致意。“习主席真的非常平易近人,很尊重我们这些老兵。”

“当时央视主持人康辉也在现场,在习主席将纪念章颁发给一位抗战老兵之前,康辉就会简短介绍一下这位老兵的个人信息。”于丁说,当时习主席来到他的面前,为他颁发纪念章,和他握了手,“我们俩并没有进行任何语言交流,只是互相点头致敬。”于老说,能被习主席授予纪念章,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为了追求进步,参加革命,于丁的名字被他自己改了又改,他原本并不姓于。原来,小时候,父母希望他以后能荣耀先祖,便给他起名为“束荣祖”,后来在读书期间接受了进步思想,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名字很封建,便把名字改成“束熔铸”,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在时代的大熔炉里重新得到铸造。参加革命后,为了保护家人,又重新给自己起了个名字,从笔画越少越好的方面考虑,他给自己起名为“于丁”,如今,他的子孙辈们也延续“于”这个姓氏。

戎马倥偬,革命初期,于丁一直忙于事业,无暇顾及自己的终身大事。解放后,在部队休整期间,他认识了在军队宣传部工作的王碧兰,他们相知相恋,于1951年,举办了一个简朴的婚礼。

在与于老的交谈中,王碧兰老人一直坐在于老的身旁陪伴着他,还时不时递上手帕给他擦汗。“能和他在一起,我从不后悔。”今年85岁的王碧兰老人红光满面,她说:“我认识于丁的时候才20岁,虽然我们年龄相差十多岁,但我觉得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就是要和他在一起。”王碧兰老人笑着说,因为年龄问题,当年她的母亲坚决反对他们结婚,差点就和她断绝母女关系。

“这辈子我们很幸福很快乐。”说着说着王碧兰老人就握住于老的手,深情地看着他。此时的于老,也看了看坐在他身旁的老伴,点头微笑。

对家乡的情不会改变,更不会忘记

21岁就离开镇江远赴延安参加革命,如今于老离开故乡生活已近80年,虽然中间也曾回镇江多次,但在交谈中每次一提到“镇江”二字,记者从于老的眼神中仍能看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因为,镇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那里有他的童年,那里让他难忘。

“金山、焦山、北固山,还有南山竹林寺。”回想起镇江,于老首先谈起的就是他当年特别喜欢去的几个景点,“好多年没去了,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有机会是要再回去看看。”谈起镇江,于老一脸的向往和憧憬,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他一直不曾忘记自己是镇江人。

“难忘故乡情,希望镇江发展更好。”于老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还会每隔几年回家看望一次,后来回去就少了,最近一次回去还是在2009年,也只是短暂停留。“家乡变化真的很大,变得真美。”于老的家在姚桥,前几年镇江新区的发展,让于老大为惊叹。

虽离开多年,但于老仍心系家乡,只要家乡有困难,于老第一时间会出手援助。多年前,有一次家乡来信,说遇到困难,希望于老能给以帮助,得知情况后,于老二话没说,立即想办法给予帮助。于老说,不管是曾经还是将来,他对家乡的情不会改变,更不会忘记。

谈起家乡,于老心潮澎湃,有些激动,也许是他觉得有点热,便将上身穿着的衬衫纽扣解开了几个。王碧兰老人见于老解了纽扣,笑了,她说,天气热的时候,于老平时在家里,上身只穿背心从来不会再穿件衬衫,这次得知家乡有人来看他,他特别的高兴,为了表示对家乡人的尊重,他特地穿了件衬衫。

离别时,于老还坚持出门将记者送到电梯口,挥手告别,并表示,一定要把他对家乡人民的问候带到。

记者 孙晨飞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长韬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