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外交讲话,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梳理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系列讲话可以发现,他非常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运用与发展,善于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来观察世界形势,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把握世界大势,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来指导中国对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中曾谈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这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内在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以中国古诗词为例讲:“古诗文经典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因此要不断传承下去”。
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水土不服,甚至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他引用《淮南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说明这个道理。在另一次演讲中他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言语极为生动。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他说,虽然前进的道路还很艰难,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今后的奋斗目标。
在把握世界大势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说,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和各种制约,让各种发展活力迸发出来。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更大发展,根本还要靠改革开放,这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并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特别是对那些与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的考虑到对方利益,注意多予少取,绝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如此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是和平,是进步,中国会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反复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这是对国际社会所作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郑重承诺。他将和平比作空气、阳光和雨露,“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各国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在推动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新理念问题上,习近平指出,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各国之间已然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这就不能“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应实现合作共赢,因为“合则强,孤则弱”。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就应该树立牢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他多次引用老子之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强调各国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实现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纵观习近平外交思想可见,“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说是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全面的运用和最与时俱进的发展。他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把中国与世界、把不同文化背景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融为一体,使制约和阻碍合作共赢的各种问题和因素得以有效减少或化解。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这反映了习近平对国际秩序构建的全新视角,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创新、包容与务实。
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习近平外交思想引经据典,内容丰富。其中大部分来自于中国传统经典或文学作品,有些来自于中国常用的成语、谚语或格言,还有些是其个人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这些引用凸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关联性: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把各种事物视为关联性的存在,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有机联系。世间万物都是在这种关联性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共同发展,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正是认识到事物都相互关联,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协调与合作。习近平指出,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和把握,习近平提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使合作共赢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普遍适用原则。
动态性: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观念和政策创新。传统文化强调事物的动态变化,最具代表性的命题当属《周易》“生生之谓易”。变化包含创新,这种变易哲学支撑着中华文明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
习近平外交思想强调紧跟世界大势,与时俱进。他引用孙中山之言指出,“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强调顺应时代潮流前进才是明智之举。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观念及政策创新。习近平指出,“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倡议。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新发展。“一带一路”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亚投行”与中国倡导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和经济秩序一脉相承,与中国致力于使自身发展有益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一脉相承。
互补性:要互学互鉴、见贤思齐、海纳百川。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概念都存在互补关系,如乾坤、日月、刚柔、阴阳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阴阳。《周易》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者的互补互动构成了世界。儒家的“一物两体”,道家的“无为”与“有为”,佛家的“出世”与“入世”,都说明了事物之间互补的重要性。
互补性强调互学互鉴。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就是得益于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他多次引用孟子之言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众多宗教,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宝藏。文明是多彩的,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在出访演讲中,习近平经常恰到好处地引用东道主国家的谚语、名言或者诗人、文学家的名句,经常使用东道主国家的语言问候致意,显示出他对其他文明虚心好学的气度。他着重强调,要积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互鉴。
和合性:既要求同存异,也要聚同化异。中国文化的“和合”意指多样性的统一。和合的核心在于“和”,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包含和平、包容、开明、开放等多重内容。和合性要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又包容和接纳事物的差异性,并将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一个和合体中,这就是“和而不同”。
和合性要求找准事物之间的同,以“容”的胸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化解异(分歧或矛盾),从而使双方实现和谐发展。求同存异一直是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的立场和主张。比如在中美关系上,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宽广的太平洋足以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他指出,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要从六个重点方向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把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落到实处,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更好的惠及两国人民。
习近平外交思想不仅强调求同存异,也主张聚同化异。面对世界上诸多国家间纷争或全球热点问题,中国日益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以“和合”的智慧来劝和促谈。
比如,中国外交以实际行动支持阿富汗局势的三重过渡,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在乌克兰问题上兼顾各方利益关切,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提出“三个坚持”,在巴以冲突上提出五点和平倡议,在与周边国家有争议的海洋权益问题上主张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国际法,通过对话谈判寻求和平解决。
整体性:树立世界眼光,认清和把握长期趋势。从整体而非局部来把握事物的性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是中国哲学文化的显著特点。整体思维的集中体现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共同构成和谐共生的整体。
首先,整体性要求把谋求自身利益与尊重他国或他人利益放在一个整体中加以综合考虑。习近平指出,只有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错综复杂的安全挑战,才能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任何负责任的国家都要从世界的整体、而非一国之私或一己之私来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胸怀。
其次,整体性要求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2014年底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是一个常做常新的重要课题。中国的发展要树立世界眼光,善于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尤其要认清和把握长期趋势。这是基于他对历史传统和现实形势的总体把握,显现出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整体战略观念。
为世界提供中国公共产品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影响和干扰中国和平发展的因素还很多,障碍也不少。近年来,西方舆论关于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聒噪不断,除了别有用心地恶意炒作,部分原因在于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缺乏基本了解。
和平发展不仅是全球发展和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必然要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主张用仁爱的精神来实现“天下大同”。墨家创始人墨子深谙战争之道,但他提出的兼爱非攻思想则更执着地追求和平。道家的无为、无争也体现了一种和平思想。老子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庄子提出“齐物论”,主张万物平等和谐相处,可谓是“道法自然”的和平论。兵家虽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但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本质上也是主张和平的。
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变化发展的大势,习近平外交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不仅给中国外交明确了方向,也给世界提供了妥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应有之法。比如,在理论上习近平外交思想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
在实践层面,习近平外交思想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提出一系列倡议:中国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并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各个方面;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在不结盟的原则下广交天下朋友;中国借助亚信平台提出亚洲安全观,进一步丰富了总体安全观的内涵;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型对外合作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注入新活力。作为其重要支撑,亚投行的成立将提供强大动力。
在多边领域,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在全球热点和地区争端问题上积极促和、劝和、维和;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合作等全球性问题。中国的上述倡议不仅是出于中国自身的需要,更是着眼于世界各国的需要,是中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给亚太和世界带来的机遇和利益是巨大的。“达则兼济天下”,中国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或便车,中国愿以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让各国共享中国发展成果,共襄区域合作盛举。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必将继续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