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镇江穆源民族学校发现“七贤祠”古碑
镇江历史上的“七贤祠”是为谁所立,盼望有识之士解答

发布时间:2015-09-22 00:2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近日,一块刻有“七贤祠”字样的古碑现身我市,而它竟然是被市民无意中发现的。

市民石先生最近到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教课,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时,无意中抬头向窗外望去,看到学校山墙上有一块碑,走到窗台前再仔细一瞧,上面竟然写着“七贤祠”的字样。记者闻讯后来到现场,发现如果不是通过穆源民族学校的食堂这一角度往外望去,这块古碑很难被看到,因为它嵌在山墙顶端,位置较高,而这堵山墙与食堂的窗台只有一米左右的间隔,这也是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不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块古碑的原因。

记者看到,这块石碑大约长1.5米,高度0.6米,上面写有“七贤祠”三个行楷大字,年代至少是民国期间,因为位置实在特殊,少有人发现,所以没有像有些石碑在文革期间被抹上石灰,或是为了出新被人为地打磨。同时,最近几年的学校修缮对它也没有影响,保存相当完好,连其周围一圈的墙砖也是老砖,很是难得。因为拍照距离不够,所以记者只能采取仰视的角度拍了照片。

那么,这块碑与穆源民族学校有关联吗?据查,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因穆源小学与宝盖路中心小学合并而得名。穆源小学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初名私立穆源学堂,“穆源”取意为“穆如清风,源远流长”,它是全国第一所回民学堂。2006年两校合并。2007年,市教育局将原市旅游学校的土地和校舍划转给润州区,2008年,润州区教育局将其改建成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新校区。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原址是市旅游学校,也就是以前的第十六中学,文革的时候这所学校叫遵义学校。而这面山墙的外面就是宝盖路。对这块碑的考证,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王礼刚介绍,历史上的“七贤”有很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竹林七贤”,他们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河北省邯郸市也有“七贤祠”,它是为战国时期赵国的七贤而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山东聊城也有“七贤祠”,纪念的是当地明代的先人,建于清代晚期。镇江的“七贤祠”,目前限于资料太少,不知指的哪七人,盼望有识之士能够解答。但据他估计,“七贤祠”应该跟“火星庙”有点联系,因为市级文保单位“火星庙戏台”就在学校内。火星庙是清乾隆年间重修,后多废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初(1862-1863年)重建,现在的戏台及看廊为清代建筑,当时,每年这里举行庙会,演戏、看戏均十分热闹,而“七贤祠”建在这里,可能也是借这里人气香火旺的缘故。(竺捷)摄影 竺捷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