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礼”赞60年·梦想来敲门】“小”口岸的大变化

发布时间:2015-09-15 15:2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疆日报讯(记者哈斯叶提·居玛报道)如今的阿拉山口是我国过货量最大的陆路口岸,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口岸。

    “阿拉”是古突厥语,意为“各色之花”。可最早的阿拉山口没有花,没有景,只有荒凉的戈壁和呼啸的大风,口岸所在地甚至没有一棵自然生长的树木。

    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口岸;1991年铁路口岸临时过货营运;1992年向第三国开放;1995年开放公路口岸;1995年11月18日,经海关总署批准,阿拉山口海关正式开关;2006年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成运营;2012年,阿拉山口建市,2014年,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

    阿拉山口海关关员邵洪东,1991年建关初期就一直在山口工作,是阿拉山口海关的13位“元老”级人物之一。他回忆说,刚来口岸时,口岸上条件简陋,几间平房就是联检单位联合办公的场地。那时候关员们没有宿舍就借住在铁路职工宿舍,没有办公场所,关员们就搬张桌子临时办公。记得有次刮大风,他和关员们正在换装库检查国际旅客列车的旅客,检查完,几个人抬着桌子刚一出换装库,一阵狂风竟然将桌面掀起飞到空中,落下时把一名女关员拍倒在地。那名女关员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然而,这样一个“小”口岸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1995年过货量就突破了100万吨,2006年则突破千万吨,阿拉山口口岸一跃成为新疆地区过货量最大的陆路口岸,年过货量占全疆口岸总量的半数以上。2014年口岸过货量达到2545.1万吨。

    新疆厚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经理吴勇君回忆,2007年至2009年,土库曼斯坦至霍尔果斯1118公里的单线管道工程建设期间,一开始是一天报关100多车,后来就200多车,但这个速度还不能完成工程进度。后来阿拉山口海关专程对管道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特事特办,为管材通关铺设“绿色通道”,采取“查验前置、专用窗口、集中报关、随到随验”等多项措施,确保中亚天然气管道工程如期完工。

    对每一位海关关员而言,通关手续的快捷则意味着更多的付出。2013年冬天,中哈原油管道流量计出现故障,阿拉山口海关监管科关员张晓东和同事们每天凌晨2时和6时都要赶往计量站的车间进行作业,更换计量方式,确保能源大通道安全运行、计量准确。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加快,以“渝新欧”为代表的中欧班列开行密度越来越大,阿拉山口亚欧枢纽港的地位得到凸显。这些国际班列上,由中国各地发来的工程机械、轻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等沿欧亚大陆桥穿越亚欧大陆,最终抵达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国家。来自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的石油、矿石、钢材等,也由此日夜兼程运往国内。

    “2012年阿拉山口建市,2014年,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一年后,贸易额突破19亿美元,完成过货量逾47万吨。这些都基于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我希望我们也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尽一份力!”张晓东说。

    在张晓东和他的同事看来,虽然阿拉山口与很多城市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他们坚信,这个口岸城市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来源:新疆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唐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