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在中山路小学任教两年后,本月初孙倩回到谏壁小学的课堂。回首两年教师交流经历,她用“收获满满”来概括。除了获得各类奖项、荣誉外,孙倩感觉最大收获还是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相对保守单一,现在会丰富得多,更具开放性。”
同样获益匪浅的是蒋瑾。两年前,她从中山路小学交流到谏壁小学,其间在被作为“先进”学习的同时,自身应对不同生情、因材施教的能力也大幅提升。如今这位年轻教师踏上归程,多了区骨干教师和区师德标兵两项称号。
一边是城郊小学,一边是市区名校,孙倩和蒋瑾“往返”其间满载而归,只是京口区首批教师交流的丰收缩影。开学前,区教育局对过去两年交流教师获得的区级以上荣誉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有289项之多。看到这份“成绩单”,局长廖伟根感叹:教师交流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制度改革,一度阻力不小,现在改革红利逐渐显现。
2013年6月,根据省市教育改革相关要求,京口区启动首批教师交流。事实上此前一年,该区已率先展开教师校际交流的试点工作。当时区教育局选择中山路小学、恒顺实小、江滨实小、香江花城小学等几所学校,开展教师和校领导的对岗交流,旨在探索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京口有此探索,与自身实际有关。作为地处主城的老牌教育名区,京口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市区“明星学校”和城郊小学差距较大,一时间“择校热”高温难降。为此,早在成为上级“规定动作”前,教师交流已是该区锐意改革的“自选动作”。
但即便如此,2013年全面推行教师交流时,阻力依然不小。按照政策,每年每所学校15%的教师和校领导都要参与交流,其中还包括骨干教师的15%,当年全区需要交流的教师超过200名。如此数量的教师交流,涉及教师的交通、家庭以及学校意愿、家长意见等问题,难度可以想见。
去年8月,京口实小英语教师张敏即将交流到雩北小学,家中却有4岁孩子要照顾。校长高秋香为了体验她的“难处”,开学前特地从张敏家坐公交去了趟雩北,结果单程耗时近一个半小时。京口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科长陈薇坦言,在开展交流的最初一两年,每年都要花大量精力“做工作”。
破除改革阻力的是创新。为推动教师交流,京口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把交流和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晋级提拔等制度化挂钩,并制定专门考核方法,解决了动力问题。同时每年投入数十万元,开辟两条交流教师专车线,方便他们上下班。
从有意见到渐理解,教师交流的正效应开始逐步彰显。谏壁小学副校长张继诚说,当“名校”教师交流来时,城郊小学相当于“开了一扇窗,吹来了新风”,能汲取很多养分。雩北小学则对交流教师“委以重任”,力争效应最大化。张敏进入该校后即成学科带头人,一年中所教班级均分提高近20分。
孙倩刚到中山路小学时还很忐忑,担心家长不接受来自城郊小学的自己。但在交流最后一学期的例行调查中,本班学生家长对她的认可度为100%。现在回到谏小,她发现原本需要排队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现在每个教室都有。“两年中,其实教师、学校都发展了,一切都在进步。”
今年6月,教育部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时,对京口的教师交流工作进行了通报表扬。“这几年如果说教师交流获得了‘多赢结果’,那么教育的优质均衡应是最大赢家。”廖伟根说。(朱江平 李祥忠 梁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