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镇江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夏锦文发表讲话 朱晓明主持 新四军老战士及子女代表等应邀参加活动

发布时间:2015-09-05 01:5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委书记夏锦文发表讲话。 魏兢 摄

金山网讯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昨天上午,我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广场隆重举行。市委书记夏锦文发表讲话,强调铭记曾经的牺牲和奉献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要从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气贯长虹的抗战精神、鲜血铸就的铁军精神中激发力量,进一步凝聚爱国情怀、提振发展信心、锤炼过硬作风,携手书写“中国梦”的镇江篇章。

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晓明主持纪念活动。新四军老战士王维良、徐进、孙坊同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全体领导,市法院、市检察院、驻镇部队主要负责同志,市各民主党派主委,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新四军老战士及子女代表,其他老战士、老同志、老民兵,抗战烈士亲属代表,部队官兵、机关干部、青少年代表和当地群众等3000多人参加纪念活动。

昨天的茅山,阳光明媚,秋高气爽。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巍峨耸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上午9时30分,纪念活动正式开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市领导同各界代表一起,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全场肃立,向在镇江地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死难同胞默哀。在激昂深情的《献花曲》旋律中,8名武警官兵托起由中共镇江市委、镇江市人大常委会、镇江市人民政府、政协镇江市委员会敬献的4只花篮,正步走向纪念碑,将花篮摆放到新四军代表雕塑前。鲜花吐芳,寄托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和不尽怀念,夏锦文、朱晓明、李国忠、张庆生缓步向前,整理缎带。新四军老战士王维良和驻镇官兵代表、青少年代表先后发言。

随后,夏锦文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镇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317万镇江人民,向在镇江地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死难同胞,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缅怀!向参加纪念活动的新四军老领导、老战士、老同志、老民兵以及子女代表、烈属代表,向今天为保卫和平辛勤工作的驻镇部队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夏锦文指出,历史是人类记忆的年轮。70年前,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他说,在全国抗战的滚滚洪流中,新四军以茅山为中心建立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是重要阵地,新四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铁军精神”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山处处埋忠骨,革命先烈的丰碑不朽、精神永恒,我们举行纪念活动,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夏锦文指出,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回望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形式。当我们穿越时空,全面回顾那一段书写着英勇、记录着艰辛、透露着悲壮、彰显着正义的抗战史,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炽烈情感就油然而生。全市各层各级要积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平台和载体,讲好抗战故事,传播爱国声音,浓厚家乡感情,以爱国这一“最大公约数”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荣誉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共筑“中国梦”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建设新镇江的向心力、凝聚力。

夏锦文强调,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人心光复、精神重塑;抗战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力量之源,要进一步拓展其时代内涵,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中树立起“镇江能行”的强烈自信,激励全市上下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全力保持稳中奋进的良好态势,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夏锦文指出,铁军精神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是党员干部立德立行的崇高标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传承弘扬“铁军精神”为己任,筑牢铁的信念,坚定铁的意志,发扬铁的作风,严守铁的纪律,维护铁的团结,永葆“三严三实”的人生底色,当好“忠诚干净担当”的模范表率,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浓厚干事创业的向上氛围,在全市汇聚起落实“四个全面”、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的强大正能量。

不忘本来,才能面向未来;铭记历史,才能成就未来。夏锦文最后号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奋力迈出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更大步伐,以实干实绩更好地纪念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

夏锦文讲话结束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随后,参加纪念活动人员分批参观了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把人们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使大家再一次经受了抗战精神的洗礼。

纪念活动仪式前,夏锦文等市领导还亲切会见了新四军老同志代表、革命后代代表、抗战烈士遗属代表。(胡建伟)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长韬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