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九旬抗战老兵孙汝坤: 家被焚毁,15岁投奔抗日队伍

发布时间:2015-08-24 02:4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孙汝坤,1925年出生,祖籍江阴。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他记忆里的抗战硝烟从未淡去。日前,在镇江新区社发局民政科帮助下,记者采访了这位15岁就走上抗日道路上的老兵。

1939年,15岁的孙汝坤还在老家江阴,这时他已经加入了“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简称“民抗”),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孙汝坤回忆说,他家属于澄西(当时江阴、武进、无锡3县交界处)地区,由于1937年日军沿长江向国民党首都南京推进时,在江阴要塞遭遇顽强阻击,死伤惨重。12月1日,江阴要塞在激战5天后失守,出于报复,日军开始对江阴地区的老百姓进行疯狂屠杀,澄西一带几乎村村有冤魂,家家有哭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江阴抗日武装风起云涌。次年,在上海重建不久的中共江苏省委派出干部重建无锡县委,并对京沪铁路沿线地区各类抗日武装开展争取工作,团结、改造了十余支游击队,成为共产党掌握的抗日地方武装。1939年秋,日军闯进孙汝坤家所在的村庄,抢粮抢牲畜,临走时还放火焚烧了整个村庄,无家可归的孙汝坤辞别深明大义的父母,毅然投奔张志强(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民政厅厅长)领导的“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

由于岁数小,不容易被敌人注意,孙汝坤成为一名小交通员,主要工作是负责递送情报。在这期间,孙汝坤记忆深刻的有两件事,均与“民抗”消灭江阴城中日寇有关。

孙汝坤说,江阴南门的忠义街上有一繁华地段叫做“八字桥”,日本人占领江阴后,经常有士兵两三人结伙出来干坏事,敲诈勒索、抢劫商贩、残害妇女。“民抗”就利用敌人“溜单”的时机消灭他们。1940年春天,有两名日本兵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商贩,混在人群中的“民抗”战士在确定敌人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立即采取行动。几名战士直奔到鬼子面前,掏出驳壳枪,就近射杀。然后,迅速消失在人群中。等鬼子大队赶到事发现场,我方已安全撤离。此战,当场毙敌一名,重伤一名。

由于“民抗”战士不是人人有枪,另外一次对鬼子的袭击显得有些仓促。孙汝坤说,当时有两名日本兵在一小吃摊上吃东西,三八大盖就放在桌上,百姓看见鬼子早就远远地躲开了,这是一个消灭敌人的好机会,可是发现目标的两名“民抗”战士身上都没有枪,只有一颗手榴弹,眼看鬼子吃完东西要离开,这两名民抗战士情急之下,掷出手榴弹,将两名鬼子炸死。这两次袭击日寇,孙汝坤都在现场放哨,是行动的直接参与者,因此记忆犹新。

在镇江沦陷期间,日军先后在埤城、黑木桥、辛丰、谏壁、大港、大路、姚桥等重要集镇和交通要道修建了据点,这些据点犬牙交错、互为支援,使我武装力量的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其中,谏壁因为是镇江城的门户所在,日寇在该据点布有重兵,长期以来严重威胁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

张七斤是孙汝坤姨娘家的孩子,比他小一岁。至今孙汝坤还记得表弟参军拿到枪时的情景。一支枪,擦了又擦;三颗子弹,数了又数,生怕有闪失。孙汝坤说,表弟张七斤是在抗战胜利前夕牺牲的,一想起他,就会想起当初和自己一起参加山北独立团的战友,当初共有43人,到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下2人还活着。 (本报记者 崔宁华 通讯员 殷敏)

 

 接受记者采访的孙汝坤 (摄影 朱莲)

“家族记忆里的抗战”特别报道

征集报道线索启事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进一步宣传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国破山河在——家族记忆里的抗战”,尝试从家族(家庭)的视角,追溯抗战胜利背后的家国情仇,着重展现镇江人民在八年抗战中作出的巨大牺牲、英勇抗争和重要贡献,以及不忘抗战历史、继承抗战先烈遗志、弘扬抗战精神的事迹。欢迎广大读者与我们联系,提供报道线索,或者讲述自己家族(家庭)的抗战故事。联系电话:85033002,电子邮箱:1085340429@qq.com,来信请寄:镇江市中山东路4号京江晚报民生新闻部,邮编:212001,信封上请注明“国破山河在——家族记忆里的抗战”字样。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长韬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