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父亲终于可以回家了!”昨天上午,70岁的卜万平搀扶着76岁的姐姐卜康蓉来到栗子山公墓,将这个好消息告诉长眠于此的母亲李淑华。在漂泊异乡大半个世纪、亡故31年之后,抗战老兵卜震叶落归根的遗愿终于快要实现了。如果一切顺利,9月23日,卜万平将代表全家赶赴台湾,将父亲的骨灰接回镇江,埋葬在栗子山公墓,让他与母亲一起,俯瞰这片他日思夜想的家乡故土。
投身军营,抗击日寇
时间久远,当事人早已不在人世。卜震的一生,只能从他一对如今已年过七旬的子女口中略知一二。
1909年,卜震出生于镇江,学校毕业后一直做医生。1937年,婚后的第3年,卜震参军,在南京空军医院做随军医生。1949年左右,在给即将临盆的妻子留下一句“暂时去台湾”的话后,便带着大儿子卜克东,随军离开了镇江。
父亲走的那一年,卜康蓉9岁,卜万平还不到5岁,姐弟俩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只能从母亲的描述中,想象这个男人的样子。“听母亲说,父亲随军后,很少回来,一个月不见是常事。”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次与往常一样,或许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或许某一个众人熟睡的深夜,父亲会推门而入,给大家一个惊喜。可是令一家人始料未及的是,此次一别,竟是一生。
家书寄真情,辗转送亲人
卜震走后没多久,小儿子出生,李淑华写信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卜震也曾回信联系。1949年之后,两岸中断交流近40年,这一家人便彻底失去了联系。
“自从父亲走后,母亲一直靠房租养活一家人,40多岁时还外出打工挣钱,其间通过各种途径打听丈夫和儿子的消息,‘他还会回来’也成了她一生的念想。”卜万平说,母亲生前常念叨父亲和大哥,并叮嘱在自己死后,一定要将父亲的骨灰埋在自己身边,生前无缘再相见,死后必定长相依。直到1975年离世,李淑华独自带着4个孩子生活,终身未改嫁。
这头,镇江的家人在追寻卜震的消息,那边,卜震对妻儿的思念也一直没有中断。终于,在多方帮助下,卜震又重新得到了镇江亲人的消息,抵不过万般思念,上世纪80年代初,他写了一封家书,请儿媳妇的新加坡籍哥哥帮忙,务必将信送到镇江家中。当时,新加坡与大陆并无往来,对方又冒险托中国银行新加坡办事处的朋友,与中国银行镇江分行的同事取得联系,通过居委会、所在单位等,信终于辗转交到卜康蓉手中。失散多年的亲情,在此刻重新续上。
奔波7年,骨灰终回归
1984年,卜震因脑梗死在台湾离世,终身未再另娶。弥留之际,老人嘱托卜克东要将自己的骨灰带回镇江。3年之后,台湾解除戒严,重新开放大陆探亲。1988年6月,当卜克东怀揣父亲未能寄出的最后一封信,第一次重返镇江,看到分别近半个世纪的亲人时,他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肆意流淌。
卜克东在台湾成家立业,婚后育有两女,与卜震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在镇的四个弟妹,一家人感情也很好。顾及到哥哥一家的感受,在卜克东每年回镇探亲时,卜万平一直未提“将父亲骨灰接回家”。2004年,卜克东去世,考虑到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完成父亲遗愿的想法越加迫切,卜万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嫂子吕富美。刚开始,吕富美心存犹豫,但是想到自己的两个女儿均没有生育打算,百年后,卜震将面临无人祭扫的情况,出于对老人遗愿的尊重,她答应了这个提议。
“带骨灰回来的手续,办起来挺不容易。”卜万平说。由于早年失去联系,二人的亲属关系难以证明。从2008年至今的7年时间里,两岸亲友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办法。好在最终在镇江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和公安部门的协助下,今年6月,所有程序终于顺利通过。“我现在去台湾的机票已经买好,就等着出发了。”卜万平说,今年正好是抗战胜利70周年,在这个时候接回父亲也很有意义。9月23日,他将代表全家前往台湾,10月8日,将父亲的骨灰带回,让老人魂归故里。(杨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