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舆情

禁贴“心理疾病”标签符合保护原则

发布时间:2015-08-13 15:4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近日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管理规范,在“辅导伦理”一项中规定,在辅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8月12日《京华时报》)

    在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下,孩子普遍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更让人震惊的是,中国每年自杀的儿童约为2580人,有40.1%的小学生说过“不如死了的好”。情绪问题和抑郁心理正成为困扰青少年甚至儿童心理健康的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开展心理辅导,成为社会治理和未成年人保护的重大命题。

    相比于国外较为成熟的心理干预机制,国内在这方面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因而,对心理辅导行为进行规范,才能起到保护作用而非新的伤害。未成年人心理脆弱而自我调整能力不足,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对其保护。之前,有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要求给差生做智力测试,让很多学生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并因为“智力测试”的过程,被贴上了“弱智者”的标签。

    从已有经验来看,学生出现的问题,既有教育导向的因素,也有方式方法的原因。无论心理辅导的操作流程,还是基本的行业规范,都要求“辅导伦理”中要有保密原则,并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特点而恪守底线。“不贴标签”和“不下结论”本身也是技术上的尊重,以更好地体现“科学化”和“精准化”的原则。如此有助于保护被辅导者的尊严与自信,也能让其在没有心理阴影的情况下,全力配合辅导师的心理矫正,并因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中,应当体现“绝对化”保护的刚性。因而,禁给学生贴“心理疾病”标签,既是一种行业操守,更是一种底线原则。当务之急,除了对其进行强调之外,还要出台相应的措施给予落实。比如,应当在制定原则性的要求之下,出台更为具体的操作细则,并明确违反的处罚机制,以避免心理辅导行为越轨。(堂吉伟德)

来源: 作者: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张明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