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重要声明,我国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此番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市场预期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日间波幅,而是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11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中间价的改革可谓“动到了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核心内容”,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逻辑上的自洽。
他表示,未来汇率双向波动将成常态化。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一味去做单边的汇率升值还是贬值的预判,意义不大,关键是用好工具、管好风险。
在管涛看来,下一步汇率市场化迫切需要改革的是外汇市场的发展,一是放松交易限制,二是增加交易主体,三是转变监管方式。
“动到汇率市场化的核心”
对比此前汇率市场化的改革,管涛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间价的改革可谓动到了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核心内容。
他称,以前的改革主要是针对汇率波动区间,包括银行间市场的浮动区间逐渐扩大,以及零售市场也就是结售汇市场挂牌汇率的浮动区间限制逐步取消,而现在是完善汇率中间价报价。
“现在正负2%的日间波动区间,在正常情况下,足够用了。哪怕一些主要货币的日波动区间,也就这么大。但是,为什么有时候仍会出现人民币汇率的涨停或者跌停?就是因为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供求信息反映不够充分,造成了交易价和中间价的偏离。”管涛指出,现在经常出现交易价开在中间价的一个方向,本来是基准汇率,却变成了全天不可交割的汇率,所以价格的指导性就不强了。
按照央行所言,中间价是作为稳定汇率、引导预期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汇率稳定,导致比较僵化,市场化程度不够。
管涛告诉本报记者,改革中间价,对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意义重大,相当于为我国整体上的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逻辑上的自洽。
在他看来,不论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还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如果是一个僵化的汇率之下,国际上来看,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会被攻击。现在汇率进一步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了我国对汇率调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这是逻辑上的自洽,你那边说要开放,这边还在死守价格,反而让市场觉得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他说。
按照人民银行的表态,未来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极端情况下,如果央行觉得汇率过度波动,造成了市场的动荡,不排除还会进行调控。关键取决于对市场形势怎么判断,是认为正常情况,还是异常情况。”管涛对记者说。
汇率双向波动将成常态
管涛认为,汇率市场化恰恰告诉市场,未来汇率有涨有跌的波动将成常态化。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一味去做单边的汇率升值还是贬值的预判,意义不大,关键是用好工具、管好风险。
“从国外大企业的财务管理看,只要有风险敞口,就会采取对冲措施,这是企业需要的。对于社会来讲,就要增加容忍度,不要过度解读,既然你要求汇率有弹性,不论是涨还是跌,都要理性看待。”他对记者说。
管涛告诉本报记者,一直以来,不论是学界还是监管部门,对于建立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这一改革大方向是没有争议的,但对于汇率应该升还是贬,抑或是保持基本稳定,却存在争议。而后者则涉及汇率政策的问题。
在他看来,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应该分开来看。汇率制度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可预期的、透明的,而汇率政策应该是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灵活调整,要做动态的利弊分析。
未来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管涛认为,这次中间价的改革是汇率调控方式的改革,接下来还要有外汇市场的发展,这是非常迫切的。
“要建立有足够深度和广度,有流动性的外汇市场,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它的价格发现、风险规避,以及资源配置的功能。”他说,外汇市建设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放松交易限制,二是增加交易主体,三是转变监管方式。比如,减少对外汇流入流出、外汇收支活动的行政干预等。“扭曲的市场产生的价格信号也是被扭曲的。”管涛对本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