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暑假过半,近日有不少家长向记者吐槽,假期还没结束,在孩子身上的花销却已过万元。记者了解到,孩子的消费种类繁多,旅游、购物、才艺班、补习、同学聚会、拍写真、各种零食……
对于暑期高消费现象,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多位不同年龄层的家长们,其中多数受访家长称为孩子花钱“舍得”。家住梦溪嘉苑的徐女士有一个10岁的女儿阳阳,今年才三年级。徐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报名学游泳花费800元,书法辅导班560元、美术辅导班700元、带孩子出去玩了一趟花费2000元、拍了一套儿童写真1580元,此外女儿的古筝正在考级,暑假给她报了一对一的辅导课,一小时200元。暑假还没过完,花在阳阳身上的钱,七七八八算下来已有一万元。
赵先生的儿子今年高中毕业,前阵子收到苏州大学的录取通知,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这个假期,赵先生和妻子提早置办起儿子入学的行头。“一台笔记本电脑5000元,一部手机5000多元;衣服、学习用品2000元;趁着假期,给他报了个驾照培训班3800元;还有同学聚餐、聚会……”赵先生给记者大致罗列了已花费的开销,“你看暑假还没过去呢,近半年的工资都花出去了”。
像徐女士、赵先生这样给孩子花钱“不手软”且心甘情愿的家长不在少数。有家长认为,只要对孩子好,哪怕经济上多付出一点都是值得的。还有家长认为,别的同学都有,不愿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
当然,也有另一种账单。家住天和星城的杨阿姨称,孙女明明今年上初二,暑假期间生活得非常规律,白天她和同学相约去图书馆看看书,或是在家做暑期作业,晚上跟着父母去游泳、散步。杨阿姨说,明明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闲暇时义务当文明引导员。和在学校相比,明明的额外支出不超过1000元。明明的妈妈认为,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会助涨孩子相互攀比的不良心理。
事实上,明明妈妈的担心不无道理。有教育专家指出,对孩子必要的培养和投入无可厚非,但须量力而行,避免“烧钱”的方式造成孩子攀比心理。此外,暑假本来是孩子休整、发展个性的大好时机,家长与其用“烧钱”的方式给孩子过度“进补”,不妨让孩子们暑假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记者 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