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巧立(右)与当地藏民交流林木种植经验。本人供图
“失职”的父亲: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
五年前,响应国家号召,满腔热血的胡巧立报名援藏,通过层层考核筛选,胡巧立在援藏名单上看到了自己。那个时候,他是一个有着热忱抱负的园林人,也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
“家人一开始不太同意,但是后来经过反复沟通,他们支持我来。”白天在工地上忙碌,晚上因高原反应严重失眠。每当这个时候,胡巧立就会格外想家。他充满了自责,“这些年,疏远了太多亲情,积攒了太多愧疚。忠孝两难全。”胡巧立回忆,有一次半夜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孩子发高烧需要住院,听着电话那头妻子无助的哭声,他既焦急又心痛。
来到西藏的第二年,父亲去世,给了胡巧立极大的打击。“那时候是4月份,处于造林的高峰时期,我正在工地上,突然接到家里来电话说父亲突发心脏病,走了……”胡巧立声音哽咽,“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2013年7月,胡巧立3年援藏期满。时任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局长的宋留柱专门前往北京与胡巧立在京单位协商,希望胡巧立继续留任。尽管内心充满纠结,但最后胡巧立还是选择了留下来。
“考虑到援藏工作者的身体条件与家庭情况,组织一般不会支持我们留任。但是既然提出了留任的要求,一定有不得已的原因。”服从组织安排,胡巧立说,“在拉萨三年了,对这里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比较熟悉,自己负责的项目也到了关键时期,留下来巩固项目成果,义不容辞。”
在拉萨的工作时间,从三年延长到了六年,胡巧立对于家人有了更深的愧疚与感激。“爱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在电话里落泪,但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仍旧支持我的工作。”胡巧立说,家人的支持,是他在西藏安心工作的“定心丸”。
胡巧立(右二)走进当地藏民家里听取他们的建议。本人供图
初到西藏时,儿子仅有三岁多,现在已经九岁了。胡巧立感叹,自己是一个“失职”的父亲。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也未曾接送过孩子上学。“儿子已经上三年级了,每次回去,都会对我感到陌生。”胡巧立有点失落。一年仅能回家一两次的他,虽然有50天假期,但是因为回京还得为绿化项目的各项工作忙碌奔波,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只要一有空,我就和儿子腻在一起,培养感情。”胡巧立叹了口气,“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理解爸爸的选择。”
投身援藏建设,有得亦有失,但胡巧立说自己并不后悔。看着西藏一步步发展变化,他表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来这里实现人生价值。他说,“在最年轻的时候如果不能走出来,为祖国多做点贡献,是对青春岁月的一种辜负。越是年轻,越要到最艰苦、最困难、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援藏干部系列励志人物:
一、李显辉:“没有理想”的行动派 十载青春扎根西藏
二、援藏医生李敏:愿青春无悔
三、陈贤:我在3500米高雪原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