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撰写《论持久战》。 1938年初夏,注定要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史册。
此时,正面战场陷入危急的险境。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徐州等战略要地相继失守。日军加速实现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将其陆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先后投入中国战场。
此时,中国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在陕北的偏隅农村,毛泽东就抗日战争如何发展、怎么进行的问题,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题为《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伴随着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毛泽东在结束讲演时坚定地告诉大家:“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论持久战》横空出世,一扫国人心中迷茫
全国抗战前10个月,由于国民党当局在国家战略层面的片面认识和落后思想,正面战场上尽管付出巨大牺牲,却仍无法阻止日军横扫从山海关到杭州湾上千公里战线上的战略要地。
比这更糟的是不少人思想上的混乱,哀叹“战必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不绝于耳,叫嚣徐州会战是“准决战”“是敌人最后的挣扎”的“速胜论”兴盛一时……
为廓清民众思想上的迷雾,正确指引全国抗战,1938年5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系统总结古今中外战争尤其是全国抗战10个月的经验教训,集中全党的智慧,一气呵成写下了腹稿已久的军事论著——《论持久战》。文中,毛泽东科学预见到全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争取持久取胜的一系列战略战术。
《论持久战》一经问世,迅速赢得全党、全军、全国内外热烈拥护和支持。
1938年7月,延安解放社印发单行本,各根据地官兵争相传看。当月,国统区内的汉口、重庆、桂林、西安等地新华日报馆,相继出版铅印订正本。
傅作义不仅自己读,还令所属官兵读。卫立煌找来秘书陪他一起研读。白崇禧读完后,极为叹服,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向蒋介石力荐。
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等人马不停蹄地将《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
一时间,《论持久战》洛阳纸贵,一扫国人心中的迷茫。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和漫漫长夜中的北斗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神奇的预言,科学的预见
《论持久战》是全国抗战才进行10个月的预估。仅仅过了7年,毛泽东在文中所预见的抗战基本进程和趋势,就全部变成了事实。
历史作了最好的见证。然而,这不是历史的巧合。
从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后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的思想,到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共中央以组织决定的形式正式确定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再到1938年5月毛泽东全面系统论述《论持久战》,毛泽东作出的科学分析和判断,是建立在深入调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先后进行的1000多次战斗中得出的,是建立在成功开辟晋察冀、晋西南、山东等10余块抗日根据地实践上得出的,是建立在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战绩里得出的,也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纵横捭阖的大战略思维下得出的。
神奇的预言,科学的预见。
《论持久战》能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最根本的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战争问题。在全文21个问题共120节的论述中,从持久战的提起到问题的根据,从分析敌我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到归纳持久战三阶段发展规律,从正确处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到实行以游击为主的军事战略转变等具体作战方针与指导原则,毛泽东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客观全面地考察了抗日战争发生的背景和进程;始终着眼于战争的全局,对敌我双方的矛盾要素及其发展变化作了深入的分析,处处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从而能清晰有力地描绘出中国抗战的完整蓝图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前途。
这篇著作融军事和政治于一体,从全局上驾驭抗日战争发展趋势,体现了毛泽东敢于力挽狂澜、担负民族大义的雄才大略和面对强敌无所畏惧的非凡气魄,凝结着毛泽东的高超智慧。
历史的镜子资鉴今天,思想的光芒照耀永恒
历史是一面镜子,总是今人来照。
穿越历史的时空,当我们重温《论持久战》,仍能体会到它真理的光芒和不竭的力量。
要有清晰超前的军事战略。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当一个国家政治疆界确立后,就必须有一条相应的军事疆界。当前,习主席已经清晰勾勒出引领民族复兴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要求军事战略必须做出调整适应。要积极鼓励军事创新,通过活跃的军事思维孕育清晰超前的军事战略,指引中国军队能切实维护国家利益边界。
要有坚定笃志的精神信仰。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造就最强大国家的首要条件不在于造枪炮,而在于能够造就其国民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最伟大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当代中国正处于全球大变革、大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复兴之路必将是荆棘密布的艰辛之路,缺乏有力的心理支撑、迷失意识形态取向,就无法提升民族凝聚力,甚至再一次中断民族复兴的进程。
要坚持以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破解难题。当前,党、国家和军队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无法回避。面对种种困难,只有紧紧把握住时代和国情的特点,研究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矛盾的特点及联系,探求发展规律,才能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汇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资料图:不同版本的《论持久战》。
一代伟人毛泽东定格在笔者头脑中的经典画面有两个:一个是作战地图前的点烟凝思,一个是灯下的奋笔疾书。
1938年初,延安凤凰山麓的一孔普通的窑洞。为写作《论持久战》,毛泽东已经奋战了两天两夜。天刚擦黑,警卫员翟作军轻手轻脚走近毛泽东,想借点蜡烛之际,趁机劝主席歇歇,可毛泽东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纸笔。半夜时分,翟作军送来炊事员做好的饭菜,深情地说:“主席,您吃完饭,睡一会儿吧。”毛泽东说:“工作没有完,睡不着啊!”
一句“睡不着”,饱含了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刻忧思和深远担当!8天9夜,5万余字的巨著诞生,成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在“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之际,《论持久战》像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一下子驱散了天空的乌云,使广大军民增添了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慨:这哪里是窑洞,分明是孕育新中国的母腹!这哪里是蜡烛,分明是照亮抗战前程的思想火炬!
“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中国“睡狮”的刻画入木三分,读之令人脊背发凉。为什么东方雄狮在近代二百余年一度沉睡?根子上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光辉理论的指引,多少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断头流血而不得。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直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历史无数次用血的事实证明,一个民族,只有思想上永远醒着,才不会昏昏欲睡!
毛泽东对抗战“三个阶段”的准确预见,源于他对战争性质、世界大势、中日国情军情等的透彻了解。在延安窑洞里诞生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是深接地气的理论,是实事求是的理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自诩为彻底的布尔什维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王明,曾对《论持久战》不屑一顾,赋诗嘲讽:“四亿弗凭斗志衰,空谈持久力何来?一心坐待日苏战,阶段三分只遁牌。”结果呢,“山沟沟的马列主义”恰恰走出了山沟沟,指引全中国革命斗争甚至深刻地影响世界格局,而王明的歪诗却成了历史的笑柄!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头脑里总是装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五百年以后的事情。没有清晰的大战略,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巨轮没有舵手,如何能闯过暗礁险滩,如何将一船人的命运交付远方?于今而言,中国梦强军梦,就是兴国强军的大战略,就是一个民族醒着的思想!
(《解放军报》2015年08月06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