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新回忆,曾有一个寄至医科大学的包裹单,当他投送到医科大学时,被告知该收件人已经退休了,周围没人知道他的具体住址。依照处理规则,此类邮件可以按无法投递退回寄件人处理,但马建新却在下班后到家属院四处询问老住户,最后在领取有效期内找到了该收件人。收件人拿着薄薄的邮件,对马建新感激不已。
医科大学一附院主管医师胡梅英手里保留着3个大本子,本子里贴的都是马建新之前帮患者邮寄信件的收据。当时,医科大学一附院为病人开办了代办邮寄业务,但医院负责邮寄的工作人员不够,胡梅英试着问马建新能否帮忙,他爽快地答应了。5年中,马建新为医院邮寄了4000多封信件。“他没有收取任何报酬,却一直坚持帮忙,真的感谢他。”胡梅英说。
“那都是顺路的事儿,我的车子也能装得下这些信件,就帮忙带了,举手之劳而已。”5年的坚持被马建新说得风轻云淡。
马建新多年来的强烈责任心让他赢得了很多住户的信赖和关心,社区的任奶奶就是其中的一位。退休后的任奶奶和老伴儿喜欢上了看报,马建新就帮任奶奶订了报,还特意为任奶奶开了个信箱,这样,任奶奶就不用天天去邮局取报纸了。
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马建新都会按时将报纸送到任奶奶的信箱,因为任奶奶的老伴儿每天上午十一点会准时守在信箱前等着。“夏天还好,冬天一看到爷爷站在寒风中等我,我就特别不忍心,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任奶奶的报纸我是必须要按时送到的。”
一天,任奶奶悄悄买了一顶棉帽放到信箱里,并留了个纸条:“小马,前几天看见你没有戴帽子,耳朵都冻红了,请收下这顶帽子。”回忆起来,马建新仍然十分感动。
马建新将报刊递送到用户手中。资料图
尽职尽孝两不误,却耽误了自己
在别人眼里马建新是个热心的邮递员,但在父母眼里,马建新更是一个好儿子。
2003年,马建新的父亲开始卧病在床,后来瘫痪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父亲瘫痪后,主要靠胃里插个管子吃流食来维持生命。马建新向医院的护士长学习了如何换通到胃里的管子,如何帮父亲吸痰等操作。
从那以后,马建新就成了父亲的“医生”,每天帮父亲擦拭身体和做几次翻身,还定期帮父亲更换那根管子。同“邮递员”这个工作一样,“医生”这份工作一做也是十几年,马建新说,父亲能坚持这么久他已经很幸福了。
2006年,马建新的母亲眼睛要做手术。但因为自己要投递信件,母亲上午进行手术时他没能陪在身边,中午休息时间,马建新连饭都没顾上吃就急忙跑到了医院。“麻药的劲儿还没过去,母亲一直睡着。因为那天的邮件还没处理完,我叮嘱哥哥好好看护母亲,就又匆匆忙忙跑到邮局了。”马建新说,“那是我记忆中整理邮件最快的一次吧。”
“父母身体好的时候,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自从父母身体不好后,我处理完工作后,大部分时间就是照顾二老。他们看病需要钱啊,所以我现在工作更努力了,这样我可能会多赚一点钱,让家人过得好一点。”马建新说。
马建新今年已经39岁了,但至今仍是单身。谈及个人问题,马建新哈哈一笑:“我老早就和同学说我要尽快把自己的事办了,可直到今天都没解决。就因为这,前不久同学们还一起笑我呢。”他依旧把自己的这一大“难事”说得十分轻松,仿佛这只是生活跟他开的一个小玩笑。
采访最后,记者问他未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马建新说自己现在就想踏踏实实工作,好好照顾父母,“也没什么奢望,因为希望可能会落空,而我能做的就是把脚下的路走好。”(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王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