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宁可掉脑袋,也要报国恨家仇

发布时间:2015-07-30 11:03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民张海耕回忆父亲的抗战往事: 宁可掉脑袋,也要报国恨家仇

  张海耕(左)和王宗汉。 干光磊 摄

  张祯祥生前照片(资料图)。张海耕 提供

    本报记者 干光磊

    7月8日,本报A4版一篇名为《“延陵大捷”后,〈反扫荡〉战歌飘扬》的抗战系列报道,引起了家住市区下河头的张海耕老人强烈的阅读兴趣,就此稿他一口气看了两遍,仍意犹未尽。

    这篇通讯为何如此深深地吸引住他?原来,张海耕已故的父亲曾经是一位新四军战士,并且亲身参加过这次战斗。

    张海耕的父亲名叫张祯祥,生于1915年,丹阳下邳人。在民族危亡、烽火连天、风云变幻的峥嵘岁月里,一个出身乡野之地的普通农民,是如何成长为一名坚毅顽强的抗日战士的?又是如何接受党的领导和派遣,顽强战斗,抵御外侮,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贡献己力的?近日,记者采访了张海耕,并随他赴丹阳城区采访了他的亲人。

    父亲生前曾说:“贺甲战斗这一仗打得很是惨烈!”

    张海耕是江苏科技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今年77岁。他对记者说,父亲1976年去世,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小时候,我不知道父亲是抗日老兵,上初中时,老师教学生唱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后,我回家唱这首歌时,从来不唱歌的父亲居然会唱这首歌,而且会唱不少抗日歌曲,自己很震惊,一问才知道他曾经是抗日老兵。”

    对于贺甲战斗(又称“延陵大捷”),张海耕父亲生前提及此役,总会对他说,“这一仗打得蛮惨烈的,敌我双方伤亡都多,是茅山新四军消灭日军最多,我方牺牲也很多的一场战斗!”

    在看了本报7月8日的系列报道后,张海耕特意查阅了一下资料,贺甲战斗中我方牺牲指战员92名,伤126名。“父亲当时没有牺牲,我感到非常庆幸。”张海耕对记者说。

    “在贺甲战斗之前,父亲参加新四军后打了不少仗。”张海耕说,父亲生前说过参加的比较重要的战斗还有:“围点打援”典型战斗——袭击国道上的句容东湾敌据点,也是打援的陈巷桥伏击战,等等。

    父亲生前对张海耕说,参加这些战斗,“当时自己的头是别在裤腰带上的”(意思随时都在准备牺牲)。1941年初张祯祥被分配到抗日地方武装马中伦部任司书,在镇、丹、金、句四县抗敌总会领导下进行抗日斗争。

    投身抗战原因:“日寇烧了我家祖屋,父亲奋起抗日!”

    说起父亲参加抗日斗争的原因,张海耕表示,国恨家仇,强烈的民族危亡意识,不甘受外侮的使命感,使张祯祥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走上了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

    1937年12月初,丹阳沦陷,日寇侵略军步步进逼南京,一路杀人放火,张家的祖屋被烧成灰烬,倾家荡产。张祯祥和妻子、母亲在废墟上搭起了3间茅草屋,才有了个落脚之处,一家人成为难民,靠亲戚帮助接济艰难度日。

    “村上同时被烧的有几十户,其中有父亲的四个堂兄弟、两个表弟。”张海耕曾听父母和村民说,父亲有一个表弟还差一点被鬼子兵烧死。

    这个表弟叫欧阳锁龙,当年18岁,几个鬼子进村,他没有能跑掉,鬼子兵看到他横眉竖眼、仇恨的样子,就把他抓了捆绑起来,用稻草堆在他身上,准备点火烧死他。他拼死挣扎,捆绑他的绳子用的是箩衣绳,很粗,捆不紧,终于让他挣脱逃跑了。鬼子兵追时,因跨水沟时跌了一个大跟斗,没能追上,他终于死里逃生。

    当年,张祯祥22岁,热血青年,怒火燃胸膛,不甘心当亡国奴,便奋起抗日。1938年冬,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何畏来下邳村组织抗日,成立农抗会,张祯祥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担任村农抗会会长。他组织农抗会成员值班巡逻,保卫家园。还挖断丹(阳)句(容)公路,破坏敌人交通,不让日军汽车通行。

    “这些事情遭到村上的豪绅势力反对,认为会引火烧村,不让他干,找父亲谈话,他不答应,结果还被他们打了耳光。”张海耕接着说,由于村上出了汉奸,父亲在村里待不下去,他不得不别妻离母,于1938年腊月找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辛文龙,由辛介绍加入了新四军。

    张祯祥当过私塾先生,受到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参谋长盛文扬的赏识,担任该团司书,后随一支队二团一度在京杭国道一线袭扰日伪据点。

    舅舅掌握材料:“姐夫以塾师为掩护,坚持做地下工作。”

    皖南事变后,茅山新四军陆续北撤苏北,留下部分同志在新四军茅山留守处领导下坚持游击斗争。1941年5月,张祯祥因病在丰城村老表家打埋伏四五十天。病愈后与部队失去联系,环境险恶,就潜至上海,依靠本村旅沪工人欧阳南松糊口,一度以做资本家的佣人维持生计。

    1942年5月,张祯祥由沪潜回家乡,以本村私塾先生的公开身份,继续坚持秘密地下抗日工作,与茅山留守处保持联系,为地下党搜集敌人情报,收缴公粮等工作。

    “张家是地下党的交通站。王傲毅区长后来又介绍洪天成科长与张祯祥秘密联系。”今年89岁的王宗汉,现在家住丹阳,他是张海耕的舅舅,是一位离休干部。他对记者说。

    根据王宗汉了解的一些情况和看过的材料,他回忆说,王傲毅区长对文件中有些不认识的字,常常请教于张祯祥。王有大量文件交给他保管。张祯祥冒着杀头的危险,把这些文件藏在牛房的土墙缝隙中,情况紧急时,曾转移到碾屋的墙洞里。文件受潮时,置于灶洞里烘干保存。“新中国成立后,部分重要文件作为革命文物由我捐献给了镇江博物馆。”

    等到张海耕稍大一点,他对当时情况有了一些记忆。张海耕说,在以做私塾先生为掩护从事秘密地下工作期间,父亲经常为新四军收集情报、收缴公粮。“当时游击队经常到我家来活动,他们都是趁着夜色晚上来,喊门时要对上暗号才开门。我记得游击队员敲门时先喊我的名字,母亲就会问是‘哪一个’,来人会回答‘高陵的’(祖母娘家村子名称)或‘王甲的’(母亲娘家村子名称),暗号对上了才开门。”

    抗战胜利后,张祯祥坚持秘密地下工作一直到镇江、丹阳解放。

    在采访结束时,张海耕饱含思念之情地说,今年刚好是父亲诞辰100周年,又适逢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自己愈加怀念父亲、难忘他的抗敌事迹。

    “通过京江晚报公开父亲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英勇战斗的往事,一方面以此寄托对先辈先贤的缅怀之情,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机会告诉后辈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建设好伟大的祖国,开创美好的未来。”

来源:金山网 作者:  责任编辑:唐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