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有些发黄的结婚证,见证了杨正龙和老伴55年的真情相守。昨日上午,79岁的杨老携带1961年的结婚证来到本报,讲述证书背后的故事。老人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过去的勤俭传统,办婚礼不要铺张浪费。
杨正龙1952年当兵,经短暂训练后,他和战友们一起写血书请战。很快,他和战友来到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他是铁道兵,和战友们一起为保证志愿军铁路的畅通而努力工作,其中有一些年轻的战友永远留在了那片热血沸腾的土地上。1954年回国后,他随部队辗转陕西、广西、福建等地修建铁路。1956年转业回到镇江,他先在丹徒县委工作,1958年参与镇江师专筹建,后留在学校工作。
正是在镇江师专,杨老与同事彭锦华谈起对象,并在1961年领证结婚。穿越50多年的岁月,眼前的结婚证已有些泛黄,但仍被杨老当宝贵一样珍藏着。记者看到,结婚证有A4纸大小,上方印有红色国旗,旁边的背景是烟囱冒烟的厂房和农田里的收割机,下部有一个红色大“喜”字。四周的纹饰都带着喜庆的色彩,既有鲜花、金色的麦穗和稻谷、玉米,还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等。中间三个大红字“结婚证”,编号是镇迎字第255号。结婚证下方写着结婚的具体内容:杨正龙、彭锦华双方志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证书背景还有淡红色的“互敬互爱”四个大字。发证时间为1961年11月14日,上面盖着江苏省镇江市人民委员会的红色公章。
“你再翻过来看看结婚证的背面,挺有意思的。”杨老笑着说。结婚证的背面,有用钢笔写的几行字,也有小印章。“糖果3斤已发,荤食1.5斤已发,鱼3斤已发。1961年11月14日。”杨指着这几行字说,当年这些东西都要凭票供应,这是结婚当日发票购买的物品,平时买不到的。背面还有“结婚用布已发、烟酒已发、碗已购……”的字样,杨老回忆道:“这些东西都是在领证当日或次日添置的,我们还一人做了一身新衣服。”
杨老说,当年很多必需品都凭票供应,大家都不富裕。结婚时也很简单,就在单位的宿舍里整理整理,两张小床拼在一起便成了家。“当时结婚简单,就是找了几位同事,还有堂哥等亲朋好友,一起烧了桌饭聚了聚。”杨老说。
这张结婚证,杨正龙保存下来。看到它,仿佛回到当年。杨正龙和老伴有两儿两女,数十年风风雨雨,生活却和和美美。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但不少年轻人结婚时大操大办,想想当初的情景,杨老觉得不能忘记历史,他特地赶到晚报,请记者写写这张结婚证,并寄语新人结婚礼要适可而止,不要铺张浪费。外孙结婚时,他还把结婚证拿出来,把背后的故事讲给小两口听,“看看公公婆婆当年是怎么结婚的。”(记者 沈春来)摄影 沈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