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对城市建设而言,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标准。无论是危房改造,还是饮用水安全;无论是农村公路,还是拆迁安置,在全市今年确定的民生改善重点项目中,政府对城建民生的关注处处显现。而如今,镇江这座城市的美好与梦想,在城市建设者的手中,正以我们可以感知的具象生动呈现。
一桥一路,农村有了康庄道
出生于1968年的网友“津渡教育”老家在句容,在他的回忆里,年轻时的回家路虽然充满期待,却又泥泞不便,“农村的路不比城里,又窄又破,一到下雨天,连出租司机都不愿意送。”然而这样的情况在2007年前后有了改变。“津渡教育”告诉记者,七八年前,自己再回家时,发现曾经的小路已经变成了3.5米宽的水泥路,两三年前,这些路又变成了8米多的公路,“家乡一直是美丽的,但如今回家的路也真切的美好了起来。”
“津渡教育”对回家路的记忆,见证了镇江农村公路的变迁。在丹徒区辛丰河西集镇,起于辛桥转盘的辛庄线虽然只是一条乡道,却也是当地群众眼中“呱呱叫”的工程。“全长1.5公里,路宽6米左右,铺的还都是沥青。”村民老张家的杂货店就在路边,他告诉记者,路修好以来店里的生意好了不少,老百姓骑车、开车出门更是便利,“修一条好路造福的是千家万户,再加上这几年乡镇面貌不断改善,如今我们集镇和城里的社区也没什么区别。”而就在不远处的县道辛三线,路面宽9米,更是达到了二级公路的标准。
丹徒区交通局副局长王卫东告诉记者,这两条农村公路都是去年下半年动工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而早在2003年至2012年的第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丹徒区共建设了农村公路736公里,投资3.5亿元,已经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的出行难问题。记者从市交通部门获悉,目前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正在全力落实。依照目标,2013-2017年,全市要实现新改建农村公路2264公路、农桥228座;此外保障2020年前,全市所有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100%。
人水和谐,用好自然禀赋
“一湖揽三山,九水绕江城。”对镇江而言,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更是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元素。然而三年前的一场“水危机”,着实让公众为镇江的水捏一把汗。“每次水厂接待市民参观,回答最多的问题就是,‘水危机’还会不会在发生。”在金山水厂,面对市民代表抛出的一连串饮用水安全问题,市给排水管理处处长胡坚自信地给出答复:“类似的水事件,今后绝对不会再发生。”
要想获得优质安全的饮用水,首先是从水源地的保护开始。而在我市2015年十件为民办实事中,征润洲水源地原水水质安全保障工程就是其中之一。据介绍,工程通过设置原水调蓄池,延长原水在水原地停留时间超过12小时,以此保证原水检测、应急处置时间充足。“必要还能联合调用金山湖备用水源,排空污染的原水,确保了原水水质的可预警、可控制。”胡坚表示,就在今年4月12日,新建工程已经实现了自流引水,整个工程计划将在今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水厂运行是安全供水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征润洲水源地旁就是金山水厂的取水泵房,2012年,改扩建后的金山水厂除了在供水能力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我们在常规制水工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深度处理设施,为的就是提高抗击突发性水源污染的能力。”胡坚介绍说,金山水厂的深度处理工程,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这在江苏省内,以长江为水源的水厂中尚是首例。
今年,镇江和水的“缘分”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作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目前我市已编制完成《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计划》,首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江二社区生态停车场也已建成投用。在胡坚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实现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更能解决城市内涝,有效治理城市面源污染,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说到底,就是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记者 李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