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为西藏留下点什么?”这是胡巧立在2010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来到拉萨,并在2013年7月继续留任为第七批援藏干部期间常问自己的问题。
1981年出生的胡巧立是宁夏石嘴山人,2000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进入北京市十三陵林场工作。2010年7月,由北京市委市政府选派,胡巧立来到了拉萨开始了他的援藏路。
刚来到高寒缺氧的西藏时,胡巧立和许多援藏同志一样出现了头疼、胸闷、失眠等严重高原反应,然而最让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当时拉萨落后的绿化状 况:长期以来,拉萨园林绿化工作仅仅停留在单纯造林上,森林近自然经营、健康森林、美化彩化等内地先进理念几乎都没能实施。
为了尽快、全面地了解拉萨的园林绿化基础情况,胡巧立一头扎到基层搞调研。“有时候他一天能跑三四个地方,顾不上吃饭、休息,经常在车上吃个饼,原本白净的皮肤也被晒黑了。”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司机郭师傅说。
“拉萨市的造林模式多年来一成不变,重造林轻管护。可对于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来讲,造林后3年的管护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导致‘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恶性循环。”胡巧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此,他结合拉萨实际研究提出了《拉萨市林木抚育项目》,对《拉萨市造林绿化管理办法》作出修改,帮助当地尽快转变造林观念,以求造林实效。
“内地发达城市的城市绿化,早已由绿化转为追求美化、彩化、香化,拉萨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绝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绿化的低层次上。”胡巧立认为,拉萨的城市绿化工作必须转变观念,不仅要与国际大城市绿化标准接轨,还要具有西藏的民族特点。
胡巧立不仅在各种会议、座谈中发表城市绿化模式的改革意见,还从北京争取多个花卉品种,在拉萨市林业绿化局进行引种试验,让雪域高原长出外地的“格桑花”。
总设计绿化面积3.48万亩、投资额达1.4亿元的拉萨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绿化工程项目,是拉萨林业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程,也是胡巧立负责的项目之一。在工程刚开始的3个月,他每天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
援藏期间,胡巧立主持申请到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困难立地造林试验项目”“拉萨市物种多样性试验示范项目”等多个项目共计资金2000余万元。其中,让他 最为骄傲的是“拉萨市中心苗圃改扩建项目”——从当初没有资金、没有工人、没有技术只有一片荒地,到如今中心苗圃项目收益达到上千万元,并可以常年为公益 植树造林提供种苗,解决长期就业岗位15个。
“拉萨市中心苗圃改扩建项目”相当于为整个拉萨市的苗圃培育做技术指导,并对拉萨市苗圃市场进行规范导向,胡巧立为此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当这个项目发展起来后,作为援藏干部,胡巧立开始思考怎样平稳的把这个项目交给继任者。
在培养接班人的时候,胡巧立优先选择一些藏族的技术人员,他一直认为,培养藏族园林工人技术水平是当前西藏园林项目发展的一大要务。他将自己从北京带来的 先进技术和理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技术管理者。在他看来,即使有一天他离开了这里,技术会被留下,西藏的园林绿化事业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
“拉萨市中心苗圃改扩建项目”被胡巧立视作自己的 “孩子”,可谓如珠如宝,呵护备至。不过远在家乡的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有一次半夜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孩子发高烧需要住院,听着电话那头妻子无助的哭声,他 心里一阵阵地痛,因为他不在身边照顾不了。特别是父亲因病去世,也未能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了胡巧立一生不可弥补的遗憾。
然而在2013年7月,胡巧立3年援藏期满。时任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局长宋留柱专门前往北京与胡巧立在京单位协商,希望他继续留任时,尽管他内心有过纠结,但最后胡巧立还是选择了继续留下来。
当拉萨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时,胡巧立倍觉宽慰。他说:“我就是为了雪域高原的那一抹绿来的,我的梦想还没有完成,还得继续我的圆梦之旅。”(鹿丽娟 扎西班典 高玉洁 王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