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荷晓老人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
金山网讯 位于丹阳东北角的界牌镇是全国闻名的灯具之乡。2015年6月19日上午8点半,阳光明媚,这个苏南小镇的大大小小数千家私营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按惯常一样陆续开门营业。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镇里头一排排气派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马路连通各家……我们此行目的是采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指挥部在此虽只短短存在5个多月,却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铁蹄来犯 丹北烽火
采访对象:旧址守护者朱春方,71岁,界牌镇老干部支部书记
与界牌镇政府一墙之隔有一座坐北朝南的老宅,前后两进各5间2层楼房,东西两边由厢房连接,砖木结构,用料考究。朱春方正与一帮老人在这里商议这幢老楼的修缮规划方案。他告诉记者,这里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旧址,也是他们支部的一个重要活动场地。
朱春方分别从“抗战爆发、新四军东进、丹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迎接抗战胜利”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日军来镇期间犯下的种种罪行,以及中国军民的抗战故事。
记者问:“新四军是如何开辟丹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朱春方老人指着陈巷桥伏击战旧址照片说,“这是陈毅在向广大指战员传达党中央和新四军的既定方针——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他说,抗战时期的丹北地区范围很广,主要包括长江以南沪宁铁路和京杭运河以北,镇江以东,澄锡公路以西。包括当年的扬中县全境和镇江、丹阳、武进、江阴、无锡、江都(沿江)等县的各一部。在抗战以前、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丹北地区是国民党政府和汪伪政府、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部的心脏地带。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设在界牌,也是看中这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物产丰富, 是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提到当时的战斗史,老人滔滔不绝。他指着丹北地区抗日将领管文蔚的照片说,1938年6月,新四军挺进江南,将抗日地方武装改编为由中共领导的丹阳游击纵队,继而整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1939年9月8日,新四军二团在团长王必成的指挥下于镇澄公路线上伏击日军汽车车队,击毁敌军汽车7辆,毙敌大队长以下180余人。1940年7月至1940年12月,陈毅、粟裕等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主力北渡后,成立了以邓振询为书记的江南军政委员会和以罗忠毅、廖海涛、李坚真为领导的新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苏南党政军工作。
朱春方老人介绍说,1940年9月,中共苏北区委宣布将丹北、澄西两个中心县委合并组成中共(京沪)路北特委,下辖武进、丹阳、镇江、扬中、澄西5个县委。特委机关也设在这座宅院内。这个机构与设立在此5个多月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有过短暂交集。
寻访研究 记录真相
采访对象:历史记录者王柏坤,73岁,界牌镇镇史编撰者
约见王柏坤老人时,他正在乡下寻访。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寻访、研究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中共(京沪)路北特委的史料,在《丹阳日报》先后发表过多篇抗战题材的文章。
王柏坤的讲述从黄桥决战的一个片断开始,他说1940年10月,在黄桥决战最危急时刻,粟裕得知奉命增援的江南部队一个主力营已距黄桥不远时振臂高呼:“同志们,江南增援部队过来了!”顿时,部队士气大增,一下子夺回了东门。老人说,“这个主力营就来自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老四团第三营,很多人并不清楚三营的驻地就在界牌,这次增援在战役中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提到著名的“界牌战斗”,老人除了史料,也给我们加入了一些自己的采访素材。1940年11月10日,日军调集丹阳、埤城、访仙、扬中等地据点部队200余人(包括少量骑兵)、汪伪军100余人,采取“分进合击”战术从水陆路突然进犯界牌地区。当时,中共(京沪)路北特委和地方行政领导机关的负责人都集中在母子圩举行会议。为了消灭来犯日伪军,掩护中共(京沪)路北特委和地方行政领导机关安全转移,驻在二十七圩等地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迎头痛击敌人,毙(伤)敌40多人(击毙日军1名中队长),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同仇敌忾 共御外敌
采访对象:抗战亲历者姚荷晓,95岁,原妇女抗日联合会主任
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步行十分钟,记者一行来到界中村乔家油榨17号的姚荷晓家里。这位白发老人正坐在卧房里观看抗日题材电视剧《我和我的传奇奶奶》。
提到70多年前的往事,这位耳聪目明的老人显然来了兴致,他说,她当时是中共(京沪)路北特委的妇女抗日联合会主任,也见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首长。她家里有3个大房间、2个小房间,是抗战期间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最多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排的战士。老人用手比划着说:“把竹条铺在地上,虽然人多,但战士睡得还是蛮香的。”
聊着聊着,老人仿佛回到了当年,脑子里的珍贵“片段”一一播放出来——为了给武进县地下党组织送信,晚上她把信藏在竹竿里面;为了确保战士们吃饱穿暖,经常想各种办法给部队后勤送去棉布、现金、食物等;战士们打碉堡的时候,她与乡亲们一道用堆满稻草的小推车给他们送过弹药、枪支等……
记者问:“当时害怕吗?”老人斩钉截铁地说:“不怕!”
在采访中,老人不时提起自己的丈夫。她说,她的爱人叫张振,是隔壁村的“地下党”,比自己大13岁,是开展地下工作时相识相知相恋的,如今去世已有30多年。“有一次,日伪军到家里抓我丈夫,我掩护他从后门逃跑,刚渡过一条河时,一名伪军想朝他开枪,我一把从后面抱住了伪军的胳膊,救了我丈夫一命。”她一边说,一边抓住坐在旁边聆听的王伯坤老人的胳膊,试图还原当时的情景,跟记者一起分享她智勇救夫的这段“传奇故事”。
背景链接: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旧址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旧址坐落在丹阳市界牌镇,原为地方富户的私宅,建于1935年。建筑物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各5间2层楼房,东西两边由厢房连接,砖木结构。
1938年6月,陈毅、粟裕、张鼎丞先后率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江南敌后。1939年11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其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在溧阳市前马镇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统一领导第二团、第四团、新三团、新六团、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丹阳游击纵队以及全区的地方武装,共14000余人。1940年7月至1940年12月,根据中央命令新四军北进的方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移驻于此,指挥扬中、丹阳、武进、丹徒等地区的抗日斗争。
1940年9月,中共苏北区委宣布将丹北、澄西两个中心县委合并组成中共(京沪)路北特委,下辖武进,丹阳,镇江,扬中、澄西5个县委,以陈光为书记。特委机关也设在这座宅院内。
旧址展览馆以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详细陈列了丹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创建茅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也得到了生动体现。
1999年12月,该建筑被镇江市人民政府作为“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旧址”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旧址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并在此处成立“江南新四军抗战纪念馆”。2002年10月22日被江苏省政府评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提供:界牌镇政府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