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个人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拉伸它的宽度
“只为今生不留遗憾”
金山网讯 “七一”前夕,驻镇73057部队专门召开表彰大会,追授该部三营少校助理工程师宗科为“优秀共产党员”。这一刻,官兵们敬仰的目光透过泪水聚焦在宗科遗像上,显得十分的惋惜和不舍……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员干部,竟让战友如此难以忘记?循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记者一行重访宗科的生命轨迹,探询他的生前身后,一次次被这位“忘不了的好干部”的乐观、担当和无私感动。
6年前,一名普通的年轻技术军官,被确诊患有多发性性血管母细胞瘤,宣告这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枯萎。
6年后,这名技术军官走到生命终点,但却有千百人在心中延续着他的生命。
没有可歌可泣的功勋,也没有波澜壮阔的举动,却打动了每一名接触过他的人。
他是驻镇73057部队一名雷达助理工程师,名叫宗科。平时,大伙都爱喊他“阿科”。
默默无闻干事业,戮力强军不为名——
“忘不了宗科对打赢事业执着追求”
“搜索指挥车发现目标,方向东北,距离24公里!”某型战车迅速隐蔽、雷达快速搜索目标,隐蔽中的战车急速出击,一次空袭瞬间化解,全过程仅仅用时12秒。而过去,这一过程需要5分钟。
6月9日下午,湖州长兴某机场驻训点,宗科留下的研究成果又一次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忘不了宗科对打赢事业执着追求,要不是生病,宗科绝对是带兵打仗的一把好手。”演练指挥员、该部潘部队长的话里充满着惋惜。此项成果攻关时,宗科已经病了,他的病情却始终鲜为人知。
“我部没几个人真正了解宗科的病到了什么程度。”卫生队长李震球曾全程跟踪宗科的病情。2008年底的一天,他陪同宗科到军区南京总医院就诊,检查的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宗科被确诊为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接过病历,宗科一下子哭了,他的生母便是因此离世。
一路无言,临到单位前,宗科擦干眼角的泪水,平静地说:“队长,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能不能说两个愿望:一、我的病不要告诉家里人,不想让他们担心;二、回部队后,把我的病说轻一点,我还想参加训练……”
几个月后,宗科如愿参加了战法创新集中攻关,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
2009年12月,病情恶化,颈椎处的肿瘤开始压迫神经,宗科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由于术后反应,他走路一瘸一拐。
“当时,宗科说只是术后反应,没什么大碍。”出院归队,连队四级军士长单海峰扶着宗科从大门口一步一步走回排房,他回忆说:“听他那么一说,我们以为他的病,手术以后就没事了,后来宗科工作一如既往的拼,战友们也只是劝他要注意身体。”
战友们不知道宗科的病情,连最亲的家人也是到最后才知道他的病如此之重。6月19日,记者前往宜兴市张渚镇宗科老家,见到了他的父亲宗洪瑞,他告诉记者:“宗科从来不提自己的病有多重,他休假回家,和往常一样帮着干农活。每次打电话问他疼不,他总说不疼。”
宗科把病情隐瞒了下来,但病情并没有停止恶化。记者记得卫生队长李震球曾这样说:“他这病就像风信子,到处扩散肿瘤,做手术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2014年9月23日,该部三营技术室副主任宫照峰去军区南京总医院看病。宗科托他顺便取一下核磁共振报告。虽然不懂医学,但只瞄了一眼诊断报告,宫照峰就明白病情的严重:颈椎、胸椎处都有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
把报告交给宗科,宫照峰不免心疼地问:“你的病那么严重,怎么还不好好治治?”
宗科摆摆手,轻声说:“医生让我今年做手术,现在事多,我想坚持一下,过完春节再做。”
得了这病,宗科的生命正在迅速枯竭着,但他对工作的热爱却没减少半分。一进实验室,宗科就闲不住,不断地推演方案,寻找新战法。2012年8月,“整体联动、交替加压”战法应运而生。2013年10月,他主创的“隐蔽待机、短距出击”战法成功运用实战……一直到2014年9月,他研究攻关出“空情综合集成”的创新战法,自己却倒在了工作台,被连夜送进了医院。
得知消息,宗科的主治医生、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梦良在电话里大发雷霆:“他的病需要静养休息,怎么还能连续加班?他现在的脉氧量只有92,差一点连命都没了!”
宗科对部队的爱,从小就在心中萌芽。教室后面有块黑板,上面贴满了写有学生愿望的小纸条。宗科的愿望卡片上只写了一句话:我要做一个军人。宗科初中时的教导主任罗正田对10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继母杨付英也说, 宗科小时候最爱的就是穿我们给他缝的“军装”,一穿上就高兴的不得了。
“有国才有家,没人保卫国哪来的好日子。”2002年高考结束后,宗科没有采纳舅舅吴志强填报师范院校的意见,在高考志愿中填报了军校。“这小子居然教育起我来了。”谈及此事,宗科的舅舅笑了。不悔逐梦,终赢硕果。翻开宗科履历,23岁便成为该部历史上最年轻的主打站操作手,发射过6枚导弹;27岁成为“蓝军班”最年轻一员,参与研究了10余项创新战法,编写了27篇学术论文,获得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和三等奖1篇。
生命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忘不了宗科对人生的乐观向上”
“忘不了宗科对人生的乐观向上。”6月8日,走进该部,记者碰到刚上任不久的该部陈政委,他握着记者的手说:“我没有见过宗科,但光听他的故事,已经感动了好几回。”在他的建议下,记者首先来到宗科生前工作的地方。
宗科生前在该部“蓝军班”工作,负责研究创新战法和建立装备数据库。走进大厅,依旧忙碌,唯有中间的“计算裁决员席”空着——那便是宗科的战位。“蓝军班”负责人卢思军讲到一个细节:别人的主机、鼠标都放在右边,但宗科的却摆在左边。
“他右手不能动了,只能靠左手敲键盘、动鼠标。”卢思军补充说。
第一次手术后,11颗肿瘤尽管摘除了7颗,但剩余的4颗仍然让宗科痛苦不堪。渐渐的,先是右手失去了知觉,再是右腿、右半身,最后连喘口气都十分困难。
面对巨大痛苦,大家从未从宗科脸上读出悲伤,他总以微笑示人。“宗科特别坚强,他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卢思军告诉记者,该部每年都举办一次学术年会,大家都把在年会上论文获奖当作至高荣誉。
宗科也不例外。2012年9月,他偷偷找到卢思军:卢博士,我想写一篇论文参加学术年会,请你多指导……
话还没说完,卢思军瞪大眼睛看着宗科:你身体不好,右手还不能动,还是身体要紧!
“卢博士,大家都能干,我也可以。”他拉住卢思军,坚定地说,“右手不能动,我还有左手,相信我!”
就这样,2万多字的论文,宗科硬是熬了20多天,用左手一个字一个字全部打完。在当年的学术年会上,宗科的论文荣获三等奖。
获奖的喜悦没能冲淡痛苦,在肢体麻木的同时,还伴随着剧烈的头痛,常常让宗科难以入眠。
数着时钟秒针的转动,一直数到3点多才能睡着。5点多就被疼醒,每天往复着这般生活。“谈起自己的病情,他总是轻描淡写,甚至从他嘴里从来被说过‘疼’这个字。”宗科的室友姚旦初说,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宗科的床头灯总是亮着,问他是不是头疼,他却一笑了之说,睡不着正好可以看看书。
“病疼不疼,他总回答不疼,反而说,老妈和爸爸要把身体养好。”继母杨付英每次给宗科打电话,他从来不说自己难受,反而关心起父母来。休假回到家中,杨付英看到,宗科疼得拿筷子的手都在发抖,心里酸得不得了。宗科却安慰她说,只是手术后遗症,一点都不疼。
今年3月,宗科住进了军区总医院ICU重症监护室。由于脏器衰竭,他的气管被切开,一个管子连接着呼吸机。“生死我见过多了,却从未见过像宗科如此乐观的。”宗科的主治医生周梦良说,每次呼吸都要和着呼吸机的节奏,其实是件十分难受和辛苦的事,说不出话的宗科却总是摆摆手,露出微笑示意自己没事。
ICU病房谢绝访客,只能透过玻璃窗看到彼此。浑身插满管子,气管被割开说不出话,宗科的样子让窗外来探望他的战友、亲人无比心酸。每次,宗科总是微笑的抬起左臂,对窗外竖起大拇指,他还用左手吃力地写下“我很好”“你们请放心”,让护士把纸条递到窗外。
真诚待人显大义,无私品德见担当——
“忘不了宗科对他人担当友善”
手术后,宗科的右侧身体运动受到极大影响,右手右脚失去知觉,要动弹一下都非常困难。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每天早上坚持出操。“忘不了宗科的友善担当。”军务股长刘士亮仍然记忆犹新:“每次他早操都准时出勤,一次不落。虽然动作不标准,也不一定能跟上大队伍,但他总是一步一步地坚持着。看着他跑步时后脑晃动的那条因手术留下的蔓延到脖子的巨长伤疤,我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军人,”
到了2014年12月3日,这个踉跄的身影却再也跑不动了。这天,宗科突然找到教导员唐宏成:“教导员,我这两天早操想请个假,头实在太疼了。”
唐教导员知道这一次的头痛一定非常严重,严重到宗科已经着招架不住了,他才会开这个口。因为宗科生病六年来,他没有一次搞过特殊,没有因病耽误过训练。又或者说,六年来宗科一直用“特殊”要求着自己。
宗科所在三营人手少,干部也要站大门口夜哨。“当兵不站二五岗”,这是军营里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心思,凌晨2点和5点的岗哨最难熬,为了排岗没少闹过麻烦。轮到宗科排岗时,他竟不声不响地把“二五岗”都特别排给了自己。这种有担当,愿奉献的精神,让不少原先闹情绪的人很汗颜。
“只问自己能做什么,从不向组织索求什么。”这是宗科坚守的信条。
宗科的精神一直感染着身边的战友。宗科的室友姚旦初去年从副指导员调整到发射站助工岗位。一时不适应,也闹过小情绪,但在宗科的带动下,全身心投入到专业知识的钻研中,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成绩靠前的技术尖子。
宗科的担当不只体现在工作上,对于家庭对于父母兄弟,他有着一个孝子、一个兄长的担当。
生病后,因为怕家人担心,他对家人隐瞒了病情。
去年3月6日,宗科同父异母的弟弟宗平突然收到哥哥的短信:“泥土,哥可能不行了,爸爸妈妈以后就靠你了。”
来不及多想,宗科父亲宗洪瑞、继母杨付英和弟弟宗平凑了点积蓄就往南京赶。去南京的路上,杨付英怎么也不相信,过年休假回家时还满脸笑容的大儿子,怎么就病成这样了呢?一路上,杨付英只是一个劲喃喃自语:“小科3岁起就是我带的,他从小就懂事、孝顺……”
这是一个纯朴的农民家庭。宗科3岁的时候,母亲因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去世,欠下许多外债。后来,宗科的父亲在矿上受伤,腿上落下了残疾,继母又被查出卵巢癌,一家人生活十分艰苦。
在得知自己生病后,宗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不要给家里人增加负担,在隐瞒病情的同时,他还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在整理宗科遗物时,表姐吴双飞发现,除了军装,宗科只有两条牛仔裤。“他买过最贵的鞋子,才花了几十块钱。”吴双飞说。
就这样一个“寒酸”的人,去世后却留给弟弟一笔40万的存款。宗平的手机里,还留着哥哥生前最后的嘱咐:“泥土,哥给你留了40万,你拿去成个家,照顾好爸妈,做一个好人……”宗科当兵9年,就攒下40万,可以想象,他平常是如何“抠门”的。
除了为家人考虑,对于未知的可能性,宗科也做好了安排。宗科相貌端正,人品又好,这几年来上门说亲的不下20人,可每次都被宗科拒绝了。
宗科的舅舅吴志强实在想不通,拉住宗科问:“你也不小了,怎么老不找对象?”宗科说:“我身上有病,不能拖累人家。”
宗科的担心是因为他的病其实是一种遗传病。宗科的母亲兄妹四个都是因为得这个病去世的,宗科不想耽误好姑娘,更不想为后代造成隐患,所以他选择做个大龄单身男青年。
对工作、对父母、对家庭,在宗科活着的时候,他都已经考虑周到,用最大的努力做了十足的准备。
然而,宗科也不是圣人、更不是超人,在冷静、理智做出选择和安排的同时,对生命他也有着热烈的眷恋。在该部政工网微博上,记者看到宗科的一段留言:“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要慢慢步入死亡”。无奈、遗憾、不甘、期望……种种情绪在短短十几次内展露无遗。
记者无从知道,那一个个因为头疼失眠的夜晚,宗科心中是怎样的煎熬、焦虑、起伏。但是,只要能迎来第二天的太阳,宗科永远会朝气蓬勃地站在那里,做一个称职的军人,一个有担当的同事,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慈祥的大哥。
这一刻,大家又回想起宗科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只为今生不留遗憾”。(江贻军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