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警醒的是,国际社会对于我们的智库能力甚至整个思想创新力存有偏见。在香港回归之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你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中国智库理当用行动和成绩来驳斥这句话。
■ 记者:沉甸甸的事实让人倍感压力。今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您看来,应该以什么为突破口来更快更好地加强智库建设?
魏建国:要从整体上提升中国智库的质量与影响力,既要有智库自身的努力与转型,也要有外部条件的保障与推动。我认为,应该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中国智库改革的突破口。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制度保障体系”,这都是智库界的利好消息。
概括起来说,智库需要的是建立起符合智库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应该针对不同类型智库加快改革,构建各类智库相互促进、有效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有了好的体制机制,智库的自我要求也要更上一层楼。应该树立起“出招、解惑、指路”的目标。“出招”就是出高招、出绝招,帮助政府以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解惑”即面向社会公众和国际世界,阐明我们的政策、观点、价值追求;“指路”,就是要给政府、给企业指出明确的发展路线和方案,为他们提供到达“河对岸”的船只和桥梁。
■ 记者:您一再强调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面向世界发声“解惑”,可见智库在国际上发出声音也是非常重要的。
魏建国:的确如此。纵观当今国际环境,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美国看到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突飞猛进,感觉到自己的“第一大经济体”地位受到动摇,因此开始另搞一套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TPP和TTIP(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议)的提出,意味着美国要把秉承了170多年的贸易自由化大旗放在一边,变成贸易保护主义者。这容易带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今后10年,美国还会把打造亚太中心和打破平衡作为战略口号,抢占亚洲新兴市场。
再看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节能减排,自觉履行环境义务;提出“一带一路”构想,欢迎沿线国家“搭便车”;在全球扛起自由贸易大旗;在各国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真诚、大力度地实施救援……这些举动充分说明,中国正着力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智库难道还要秉承“沉默是金”的原则而不向国际发声吗?不但要发声,而且要快发声、早发声,发出有力量有内蕴的“中国声音”,发出“共享人类智慧,共谋全球发展”的声音。这也正是国经中心自从成立之初就格外重视国际交流,坚持举办“全球智库峰会”的动力所在。
■ 记者:我们记得,在2009年第一届“全球智库峰会”成功举办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经感慨:“组织这种规模和层次的智库峰会,只有中国做得到。”他为什么会有如此评价?
魏建国:峰会虽然是国经中心主办的,但吸引那么多国际政要、智库精英专程赶来的,还是中国的力量。首先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公信力,其次是中国日益增长的软实力和经济实力,再次是中国走了一条和平、发展、包容、共赢的道路。
人类发展到现在,是共享各国财富和智慧的结果,必须团结起来,同舟共济。正如基辛格博士说过的那样:中美合作不见得能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但中美不合作,世界上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推及世界各国,也是如此。各国智库都开始对此有了清醒认识。所以,今年的峰会报名人数比历年都多,讨论议题也比以往更加深刻、更加集中、更加具有战略意义。
总之,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形象的提升,中国智库已经站到了“再出发”的重要节点上。如何“再出发”?产出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与面向国际发声同样重要。中国富裕起来之后面对的问题也许会更多、更复杂,我们一定要做智慧的大国,我们中国智库一定要勇担责任、不辱使命。
1.“不平等和包容性增长”专题论坛
环球时报市场中心主任、globaltines总经理 李华枫
本论坛拟邀请意大利亚洲观察家学术委员会主席罗密欧·奥兰迪、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日本国际公共政策研究所理事长田中直毅、财政部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等,就国际、国内情况展开两组对话讨论。国际方面,主要围绕“谁该为世界经济不平等状态负责”话题,展示观点、碰撞思想;国内方面,围绕“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热点话题,探讨2015年后的新机遇新发展能为平等和包容性增长发挥哪些作用。届时还将发布舆情调查数据“亚投行——公众认知与国家选择”,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